以“轻推”之力,护成长之真——读《轻推》有感

《轻推》,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专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育。

玩枕头大战的科恩博士

一、什么是“轻推”

“轻推”并非强硬地逼迫孩子,而是在理解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用温和的方式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恐惧与挑战,帮助他们走出舒适区,逐步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它就像在孩子面对困难犹豫不前时,父母伸出的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既给予支持,又推动他们向前迈一步,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体验和成长。

二、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如何做到“轻推”

1.保持联结,避免情绪失控:在轻推孩子时,要与他们保持亲密的情感联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与支持。比如当孩子害怕社交场合时,父母可以先陪在孩子身边,握着他的手,给予鼓励,而不是直接把他推到人群中。

2.持续向前,避免逃避:当孩子有逃避的想法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勇敢面对,而不是顺从他们的逃避行为。例如,孩子害怕尝试新的游乐设施,父母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观察其他小朋友玩的情景,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我们可以先试试抓住栏杆,慢慢感受一下”,鼓励孩子迈出尝试的第一步。

3.遵循四大原则:

(1)同孩子一起做,让孩子感受到不是独自面对;

(2)让孩子做主,给予孩子一定的控制权,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3)让过程变得好玩,通过游戏等方式减轻孩子的紧张感;

(4)不要较劲,避免引发冲突,保持互动的和谐。

就像在打闹游戏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主导游戏的部分环节,在欢乐中帮助孩子释放焦虑,增强勇气。

三、行动

1.深入学习,理解孩子焦虑:进一步学习关于孩子焦虑的知识,了解不同类型童年焦虑的特点和表现,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判断他们的焦虑来源,为“轻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2.建立良好沟通,形成共同语言:运用“安全系统”等比喻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了解焦虑产生的过程,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用共情的方式回应,比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紧张,就像你的安全系统拉响了警报一样”,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愿意与父母交流。

3.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轻推”: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轻推”的方法。当孩子极力逃避时,温和地推动他们面对;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及时安抚他们的情绪;当孩子直面感受时,帮助他们放松。同时,在每次轻推孩子走向独立后,给予他们更多的拥抱和抚慰,满足他们对安全感的需求,让孩子在爱与支持中逐渐成长,既拥有安全感,又具备面对挑战的勇气。

附书中摘抄笔记:

1.游戏带来笑声,笑声减缓恐惧

2.完全的放松不利于考试或跳水,因为这类活动需要全神贯注。

3.由于种种原因,安全系统会发生各种形式的故障,有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探测危险,这既让他无法享受生活,又阻碍了他的日常活动。有的孩子的警报器过于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哪怕仅仅是一个想法,一种感觉或是计划的一点点变动,就会引发他的激烈反应。而有的孩子解除警报的功能太弱,一旦进入紧张状态就很难恢恢复平静。

4.焦虑的原型——紧张,是有其好处的。健康的心理,成功的人生,乃至死里逃生的能力都必须具备适当的紧张情绪,因为它能驱使我们避开危险,积极行动,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完全的放松不利于考试或跳水,因为这类活动需要全神贯注。只有当一个人过度紧张或者总想逃避的时候,它才成为一种危害。

5.用“安全系统”来打比方,可以很好的解释焦虑的产生、持续、解放和结束的全过程。安全系统有4个环节:察觉危险、拉响警报、理性评估、解除警报。当父母和孩子聊理解了安全系统的各个环节,对焦虑和害怕也就有了更强的掌控力。这种理解会给你和孩子带来共同语言,你们不必争吵,也不用发泄,可以坐下来一起谈谈焦虑和安全系统。这种共同语言会为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转变。

6.共情可以持续为孩子建立安全感,是对抗焦虑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有时候,孩子的担心就是很荒唐,但是孩子害怕的感受却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用共情面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恐惧,孩子才能与我们分享他心里更深的恐惧。

7.当孩子与养育者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有机会感受到自己拥有强壮的身体和掌控环境的力量,尝试冒险并得到鼓励,他的自信会逐渐获得发展。

8.打闹游戏堪称战胜童年焦虑的“旗舰”。在打闹与对抗的过程中,孩子全身活跃起来,增强了对身体的察觉意识,产生了大量的肢体解除,加固了亲子联结,释放了孩子天然的创造性生命力,这是一种旺盛的童年活力,只是被焦虑禁锢了。

9.对于大多数容易紧张的孩子,你只需要“轻推一把”,他们就能放下抵触。在轻推的时候请记住以下4个基本原则:同孩子一起做;让孩子做主;让这个过程变得好玩;不要较劲,以免发生冲突。

10.帮助孩子内化安全感,重置安全系统的核心:孩子极力逃避时,我们轻推他。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安抚他。孩子直面感受时,我们帮他放松。

11.临界点,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地点,在这里面对恐惧时,我们虽然感到害怕,但仍然可以有所行动。

12.“轻推”孩子的两个要素:轻推时保持联结,这样可以避免“情绪失控”;轻推时持续向前,这样可以避免逃避。

13.孩子需要了解各种情绪的本质,这样他才能识别情绪、有效地表达情绪,并判断是否需要克制情绪。孩子也需要学会如何调控情绪,避免情绪升级到失控的地步。

14.我们常常用“好心情”与“坏心情”来形容感受,但这可能会误导孩子,让他们以为有些情绪是对的,而有些是错的。的确,有些情绪让人感到高兴,有些让人不高兴,但是情绪没有对错之分。

15.情绪是对外界环境和内心想法的自然反应,任何人都有权产生任何一种情绪,但是情绪有时会非常强烈,以至于让人不能进行理性思考,甚至有可能损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我们既要接纳和释放情绪,也要控制和调整情绪。

16.所有恐惧和焦虑的背后,一定都藏着更深层的信息,例如害怕被抛弃和缺乏安全感。

17.精神病学专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其著作《全脑教养法》中描述了一位爸爸帮助儿子的案例。儿子因为害怕木乃伊而不敢睡觉,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否定了儿子的恐惧:“没什么可怕的呀!衣柜里、床底下、房间里每一个角落我们都看过了,都没有木乃伊,赶快睡觉吧!”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毫无帮助,后来西格尔建议爸爸换一种方式:“脑子里总是出现木乃伊的样子,那一定可怕极了。我有个办法,咱们改一改那个木乃伊的样子。”孩子问:“怎么改呢?”爸爸说:“咱们让它的样子变得好玩一些,不再那么吓人怎么样?比如咱们给木乃伊穿上芭蕾裙,再戴上一顶棒球帽?”

18.必要准备:逻辑分析无法让你焦虑消失。焦虑性思维对理智具有超强的抗击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事先进行周密的计划。

19.应对“万一”等焦虑型思维的方法:

游戏

引导孩子关注眼前的现实(即当下)

激活更多脑区。

运用“先欢迎,后扭转”策略。

20.每一次轻推他走向独立的时候,都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拥抱他,抚慰他,满足他对安全感的需求。

21.九种常见的童年焦虑是:依恋与分离;社交焦虑;床下的怪物;生活中的危险;创伤性恐惧;刻板;过度取悦他人;生与死;烦恼汤。

22.所有的童年焦虑都存在共通之处:童年焦虑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身体、行为、情绪、思考方式和人际关系。

所有焦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安慰、接纳与共情。

所有孩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放松、游戏,并面对自己的恐惧。

23.在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挑战焦虑性思维的过程中,父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4.孩子只有在充满关怀和爱的关系中,才能发展出自信的“内在声音”。

25.健康的孩子会同时拥有成长的根与翅膀,既懂得亲密联结,又具有独立的力量。既具有安全意识又富有冒险精神,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心里始终怀有一个信念:我随时可以回到安全的大本营。

26.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儿童小说《绿林女儿》中的一段。罗妮娅是一位绿林首领的女儿,出生在荒野丛林中一个破旧的城堡里。他的父亲马堤斯尽管非常担心女儿的安危,但最终还是决定放手让女儿自己去闯世界在临行前的叮咛,父亲的关切与信心一览无遗。

玛堤斯:要小心,别在森林里迷了路。

罗妮娅:万一迷了路怎么办呢?

玛堤死:找到出去的路。

罗妮娅:好吧。

马堤斯:还有,要小心,别掉进河里。

罗妮娅:如果掉进了河里又该怎么办呢?

马堤斯:游上岸来。

作为父亲马堤斯把握住了养育的平衡,既通过亲密的关爱在孩子内心奠定了联结与力量的基础,又通过信任的推动发展了孩子的勇气与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