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孩子一起到附近商场吃饭,到了餐厅门口,孩子发现隔壁有个卖玩具的。就跑过去玩玩具了。我先坐下来点餐。
旁边坐着一对母子,穿着都非常的干净整洁,斯斯文文。孩子坐得非常的端正,在吃饭。看起来,吃得很努力的样子。
不一会儿,我点好的餐,也到位了。我出去把孩子喊了回来。说可以吃饭了。孩子又玩了半分钟,放下了玩具,来吃饭了。很安静,我也没说话,他也没说话。
突然,隔壁桌子开始说话了,引起了我和孩子的关注。不仅是我关注了,孩子也关注了。
妈妈好像有点生气的样子,带着情绪在说话,快一点,我很着急上火,我赶时间。
孩子完全不动声色,非常的淡定。还是继续努力的吃,在咀嚼。也是奇怪,看起来,明明很努力在吃,在咀嚼,但是,碗里的饭,并没有少,吃了一会儿,还是那么一碗在那儿。我感觉有点不对劲。
接着,就听到妈妈开始了一系列的数落,大意是: XXX,你今年7岁了,不需要我喂饭吧。我真的是太赶时间了。我很着急啊。
你这样吃饭,是要气死我吗? 吃肉会死吗?你吃一点肉啊?为什么要你吃一点肉,就这么难呢? 把这快肉吃了。于是,看到孩子在拿着一块骨头,很认真的啃。妈妈继续:妈妈真的是来不及了。我的事情很急。我等不了了。快点吃。
妈妈继续:你那样的脸色看着我干嘛,每天像这样的脸色,像我欠你钱一样。我欠你钱吗?我对你不好吗? 突然,妈妈的情绪,声音涨到了最高峰,拍的一下,把筷子砸地上,转身走出餐厅。孩子一惊,非常迅速的跟上,跑了出去。
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整个过程,孩子没有说一句,没有表现出来不满情绪,没有眼泪,就是很淡定。孩子这样的表现,在日常,真的是很少见的。
母子都离开了餐厅,我以为这事,就结束了。没有结束,大约2-3分钟后,母子回来了。
孩子坐下,继续吃,妈妈和孩子说,我在门口等你,给你2分钟时间。然后,站在门口,孩子在餐厅里面吃,因为餐厅是长方形的,人站在门口说话,是可以听到的,站在门口,也是可以清楚的看到孩子的举动。
妈妈继续开始说了,快点,还有1分钟,动筷子。这时候,观察一下孩子,他仍然是那个动作,很努力的在咀嚼。孩子自始至终,就是努力在咀嚼,嘴巴明显的在动,在吃饭,碗里的饭,就是不见少。妈妈继续说,吃一点金针菇,那个黄瓜不要吃了,肉吃掉。你快一点啊。
大约1-2分钟过去了,妈妈回到餐厅座位上,站到孩子边上,开始拿纸巾在孩子脸上擦啊,弄啊的,继续说:金针菇吃完,黄瓜不要吃了,肉,要吃掉,饭,要吃掉。你7岁了,不要我喂了啊。
这个时候, 我和孩子已经吃完,我和孩子准备起身要走了,听到身后妈妈的声音,你看那个孩子,他比你晚进来,他都吃完走了。你快点啊。
目睹这一切,引发了我的反思。在生活中,当妈妈的,有时候,说的无效的语言太多了,无休无止的,就像这个母亲,其实,目的是让孩子尽快吃完饭,说了那么多话,但是,并没有达到任何效果,反而在无形中,挫伤了孩子。说的话,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反而,潜移默化的挫伤了孩子。
每一次吃饭,就可能挫伤一次,而孩子长期在这样的语言模式下,就会形成他的心理原型,就养成了吃饭拖磨的习惯。他自己很难主观改过来。而这位母亲,她本身也是陷入了自己的心理原型里面,被自己的原型控制了,所以没有智慧的处理吃饭,而是,无尽的唠叨,发散想象,编故事,扭孩子,最后搞得自己事情也耽误了,时间也耗没了,孩子饭也没吃好。
所以说,坏习惯,是家长自己喂养出来的。但是,家长作为当事人,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觉察到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就是自己家的孩子有问题,不好好吃饭。
所以,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反观自己的教养过程,通过问题,来看到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背后,一定隐藏着家长的问题。
同时,这件事,给我的反思就是,我自己虽然在吃饭这件事上,没有扭过孩子。孩子吃饭都很爽快,很顺利,我孩子没有吃饭的烦恼。但是,在其他事情上,我也有类似的强扭孩子的情况。居然和这位妈妈出奇的类似,就是嘴巴碎碎叨叨讲了很多废话,无效的话。当作为旁观者,去目睹了这一切,对方妈妈的表现,相当于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自己的所为。
唯有通过学习,向内探索,寻找根源,破除自己的心理原型,才能学会智慧有效的养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