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五、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学]
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的终身化]
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俗语体现“活到老学到老”。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在《论终身教育》中提出终身教育的理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教育家的推动,终身教育思想逐渐被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5.【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这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五、名词解释
6.【学校文化]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7.【学生文化]
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
8.【人力资本理论]
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提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这一理论充分注意到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缺陷在于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如性别、年龄、种族、有无工作经验及教育程度等)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五、名词解释
9.【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0.【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
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1.【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五、名词解释
12.【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13.【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14.【培养目标]
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一级或一类学校或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15.【个人本位论]
它主张以个人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的一种理论.
16.【社会本位论]
它主张以社会为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禾进行教育的理论。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五、名词解释
17.【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18.【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19.【终身教育]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提出,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第六章 课程
五、名词解释
20.【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2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2.【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24.【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主体为学校教师)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研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五、名词解释
25.【教师素养]
教师旨在养成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包括: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26.【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7.【心理相容]
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28.【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八章 教学
五、名词解释
29.【教学]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30.[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 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31.【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4.【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5.【演示法]
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6.【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7.【设计教学法】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38.【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第九章 德育
五、名词解释
39.【狭义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0.【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41.【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2.【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3.【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五、名词解释
44.【班级]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它通常由教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45.【班级管理]
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 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46.【班风]
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班集体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班级“个性特征”的体现。
47.[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48.【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五、名词解释题
49.【学校教育科研]
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围绕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7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种现象或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50.【调查研究法]
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51.【实验研究]
是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类型,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
52.【行动研究]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重点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