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朋友一起聚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律师,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个戴眼镜的男生,研究生毕业,律师从业2年。朋友问研究生跟上次给他介绍的那个中学女老师聊得怎么样了。研究生说,还不错,比开始介绍的那个顾问单位的会计好多了。随后就开始吐槽会计的各种奇葩,会计问他有没有买房,多大面积,有没有车,什么牌子,说如果是二手车她不坐,没有房不可能结婚等等,还提了各种婚后生活的要求,最后总结一句话,会计都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其他两位朋友也表示认同,建议找对象不要找做会计的。
我作为一名小会计,顿时如坐针毡,在脑海里使劲扒拉,审阅我做会计的这几年里有哪些斤斤计较的事情,检阅自己有没有小气爱算计的毛病。我努力回想,如果算账要精确到分也算是斤斤计较的话,那我无话可说,因为有些时候我确实为了寻找几角钱甚至几分钱的差错而忙活半天。
但显然会计工作性质要求的精确,跟小气、爱算计、斤斤计较是两码事。律师接案子定罪名也不能张冠李戴,只有对案件已经不存在合理怀疑,形成内心确信,才能认定案件证据确实、充分,而且法律用语更是要求严谨准确,如果会计算账精确到分算是斤斤计较,那么律师咬文嚼字,推敲用词不也是斤斤计较吗。由此可见,会计精确的算账不能认定为带有贬义的小气、爱算计、斤斤计较。
那么律师朋友们是如何总结出会计都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的结论的呢?难道就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个会计,通过他(她)们的某些小气的行为就认定大部分或者所有的会计都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
据统计,目前中国会计的从业人数约有4000万,律师朋友们每个人认识的会计能有多少呢?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邓巴定律: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假设律师朋友们很不幸认识的朋友全部都是变态小气的会计,那么这150人占全国4000万会计的比例仅有百万分之三点七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逻辑上要确保归纳推理的可信度和确定性,必须遵守推论规则,即首先被考察对象的数量要尽可能地多;其次被考察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地广;最后被考察对象的差异要尽可能地大,律师朋友们通过自身接触几个有限的会计显然从数量、范围、和差异性上都达不到归纳推理的规则要求,又怎么能推论出所有的或者大部分会计都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呢!纯粹是以偏概全,不合常理。
概括性的结论都要有理有据,且不说“会计都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是通过不遵守推论规则的归纳推理方法得出的结论,就从律师的法律思维来看看,“会计都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这个结论有没有排除合理怀疑呢?律师朋友们认识的会计是天性使然从小就小气还是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会计才变得小气呢,还是之前干别的工作都大方转行做了会计就小气,或者小气的人都去干会计工作了呢?显然根本没有排除这些合理怀疑。
综上所述,律师朋友们不能根据不遵守规则的归纳推论,没有排除合理怀疑的可能,得出“会计都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这样不客观,对会计人带有贬义的结论。
同理,我们不能看到新闻报道有老师性侵学生就说老师都是禽兽,有官员违纪违法被抓就说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出了医疗事故原因就是现在的医生都是庸医,这种以个别事件以点概面地上升到对某种职业的诋毁和攻击是极其偏激的行为。
即便是我们做不到行业楷模,也成不了什么道德模范,但也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行为而对他(她)所从事的整个行业的人员产生偏见。
我是一名小会计,不是“小气、爱算计、爱斤斤计较”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