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108下雄浑壮阔、沉郁磅礴的钟声回荡在杭州群山上空。
宣告着沉寂百年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的新生。
南屏晚钟排在十景之九,却是最早问世的。
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虽然远不及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有名,却也被记载流传了下来。
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公元954年。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当时的钟很小,音响效果没有如今这么震撼。
到了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重铸了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声音洪亮。
所以,南屏晚钟的具体含义就是:净慈寺傍晚的钟声。
千年来净慈寺屡毁屡建,1985年重建后,寺内主要景点有天王殿、金刚殿、济公殿、南屏晚钟亭、御碑亭、运木古井等。
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依稀还记得三十年前,每晚跑到别人家的门口,一堆人围坐在一起,看着12寸的黑白电视机。
电视机里放着游本昌老师主演的《济公》。
济公在灵隐寺喝酒吃肉,师父慧远处处包容他,后来慧远圆寂后,寺内的和尚无法忍受他的疯癫,将他赶出了山门。
于是济公来到了净慈寺。
有一年,净慈寺发生大火,毁于一旦。寺内几百个和尚个个急得像没头苍蝇一样,只有济公还摇着他的破蒲扇,嘻嘻哈哈的。
老方丈和济公说,济颠,寺庙都烧成这个样子了,你一点也不着急啊?
师父,你不用愁了,我去化个善缘,弄些木头回来重建寺庙。济公说完就离开了。
不一会,济公来到一户财主家门口,拿出木鱼不停的敲着。
财主出来问道,你有何贵干?
济公说,施主啊,我们寺庙发生大火,知道这个山头都是你的,问你化缘要些木头。
财主瞥了一眼,问道,那你要多少木头呢?
济公敲着木鱼说,少不成,多不要,袈裟盖,袈裟包,盖住包住就够了,就够了!
财主看着济公身上的破袈裟,哈哈大笑,满口应承下来。
济公脱下袈裟,往山上扔去,只见袈裟越变越大,把整个山头都包住了。
财主看得目瞪口呆,一下子坐在了地上。
济公砍了一百棵大树,顺着钱塘江漂了下来。
净慈寺的和尚们等啊等,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济公晃悠悠地回来了。
老方丈问济公,你化缘的木头呢?
济公拉着他的手,跑到了寺内的“醒心井”旁。
只见井里冒出了一根粗大的木头。这下,全寺的和尚都跑来了,开始搬起了木头。
他们吊起来一根又一根,整整吊了两天,一直吊到第九十九根时,有个和尚说够了够了。
最后一根木头就这样搁在了里面,再也吊不上来了。
所以,后人就把这口井称为了“运木古井”,这根木头至今还在井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