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时很容易听到一句话,每个人都不一样,出生境遇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要和别人相比,做好自己就行,这句话前半句对的,是事实,我们的生活环境确实不一样,我们不能比生活环境,后一句做好自己,也是主流价值观,也毋庸置疑,但似乎只能得到 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我们不要和别人比较生活环境,做好自己就行。
但是往往我们比较的并不是生活环境,而是论文数、金钱数、成绩、业绩等社会赋予我们的评判标准,这些全部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吗?
我们为什么会去比这些,因为这些不止是生活环境造成的,还有我们主观的努力造成,由于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同时人又容易高估我们控制的能力,甚至将这些全部归因于我们的主观努力,而这也是评判标准产生的原因,基于社会中的公平和效率。
正因如此 “我们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要与别人相比“,往往无法缓解任何的焦虑。
这种比较的焦虑,本质上是我现阶段取得的成果小于我们自认为的应该达到的评判标准,而这个评判标准大多是基于有限样本(别人的成果)而划定。
换句话说,这种焦虑本质上还是认为自己达不到以身边人为准绳的评判标准,而非社会给我们制造的。
有个极端的例子,运动员每天都要去比赛,他们的对手就是标准,但是他们仍然鼓励要战胜自己,是一种竞技体育精神,他们都要去战胜别人,才能取得成绩,他们的评判标准就是对手的成绩,而不是社会赋予的,他们比常人有着更多的焦虑,当然,倘若并不是要追求世界冠军,能够看清自己的实力获得一个中等的成绩,也不会太焦虑,但如果一个人期望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但无论怎么努力,包括天赋运气就是注定难以达到世界冠军,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焦虑,也是动力。这种焦虑是否能够帮助取得成绩,要看个人如何去利用,总之,我们不能一味妖魔化"比较"这个词,但也不能陷入一味比较的泥潭,本质上我们追求那五样东西:无病痛、不孤单、有事干、有回忆、不缺钱,这些是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关键指标,时刻牢记这点。
人是目的,现代的工业化把人物化为工具,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社会标准而活,而比较和焦虑就是它催生的产物,有人逃离,有人乐此不疲。个人的幸福才是目的,当我们对于幸福的评判标准的重视高于社会给予我们的评判标准,焦虑方可缓解,我们才能更加专注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