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一向是个“宅"人。老实说,“宅”也没什么不好,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呆在自己家里,安安静静地看书、学习、锻炼、做家务、享美食。总之,爱干嘛干嘛,那种自由,坦然,轻松,愉悦,再好不过了。哪怕只是蜗居并发呆着,也是闲适而美好的。所以,逢年过节,大小假日,当身边朋友三五结伴,老少同行,踏遍万水千山,游至海角天涯,朋友圈大晒幸福时,我也从没觉得有什么好遗憾好羡慕的。
与其说我偏爱“宅”,不如说我偏爱“静”。名山大川,一旦成了旅游胜地,便成了喧闹之所,再难找到风景独好的感觉。旅游看不到静穆的自然,看到的只有喧嚣的人山人海,这是我一直不喜欢旅游的原因。而“宅”之可贵,则在于可以拨开繁冗,撇下杂事,放松身心,体会到庄周梦蝶的逍遥,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可以说,“宅”乃人生至高享受,不信你瞧,连宅心仁厚都是“宅”字开头的。直到我看到那句令我动容的话:“旅行,是为了在最美的风景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读罢,怦然心动,从此,“旅行”二字才真正走入我心。
古人一向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可见只读万卷书是不够的,还要行万里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也意在强调“行”的必要。如果说“读万卷书”能让你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进行精神对话,体察心灵的细腻与美好,那么“行万里路”则能让你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进行直接交流,感知世界的宏阔与奇妙。前者为静,后者为动,“静”有静的舒心,“动”有动的美妙,厚此薄彼只能是一种偏见。而人最难突破的就是偏见,尤其是自己身上的偏见,总觉得这是个性,是坚守,是一种不肯妥协的自豪。但是人能跳出自我由来已久的偏见,才算真正走向成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因为未知,所以向往。向往未知,是一个人童心未泯的表现。而保持童心的最好方式则是旅行。令我开心的我越来越喜欢旅行。走得多了,感悟也渐多。虽不会像古人一样伤春悲秋,也不会像无知少年般的风花雪月,但对于大自然的博大神奇,我却永远怀着一份敬仰,心中常涌起古人面对自然时的种种咏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豪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温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每每令我感同身受。而每到一地,无论是走进村寨,步入集市,抑或与陌生人交谈,都有让我颇多收获。于是,看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服饰打扮,品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乡土特产,成了我每一次出行前的美好期待,也成了我每一次旅行后的独特记忆。
渐渐地,爱上旅行。爱上不同风景、不同人群和不同的自己。越来越感到每次旅行都是一次相遇,每次相遇都是一种缘分,它转瞬即逝,一旦错过,将不再来。
李白在一次月夜抒怀里写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这穿越了千年的悲慨,至今让人深深共鸣。
浮生若梦,春光明媚,最好的珍惜便是旅行。欢乐短暂,生命无常,最好的选择便是旅行。
人生是一场单程的旅行,我们行走着,经历着,感悟着,回忆着。
渐渐地,你会爱上旅行,也会爱上这充满无数未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