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少年不知悉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亲词强说愁”的年龄,对人生、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我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他的《我与地坛》。
他20岁的青春年华,却因意外被截肢,痛不欲生,几欲自杀。皆因母亲细心地发现而被救了回来。
一个母亲在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如此的打击,却无法进行施救,也无法替代他的身体的残缺,眼睁睁地看着他痛苦,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情?
看着他每天无聊地去地坛,她理解他需要独处,想找一个地方安放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情绪;又怕他一个人独处时一时想不通自杀。
跟着去了,怕被他发现惹他烦恼;不去,在家中又心神不定,寝食难安、不知所终地担心他是否会发生意外。他的痛苦被母亲看在眼里,却痛在心里。
文章写出了他在那段苦难中的思索和迷茫、痛苦和挣扎,以及母亲对他的担忧、关切的深沉之爱。
读他的文章时,就如同他在你的身边在和你聊天,絮叨着他的过往。文字平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刻意的修饰,却在文字间流露出他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渗透着他痛苦地无法化解地情绪,以及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情感。
以前读他的文章,只是感觉他到面对痛苦时的孤独和文字的凝重。今天再读时,由默读到朗读,读着读着竟然哽咽地有些读不下去。也许是现在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更加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和他情绪背后的悲恸,仿佛那刻在地坛里胡思乱想的不是他而是自己,仿佛自己在体验他的生命旅程,就像自己曾经在他的生命中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