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由一首诗引发的思考。看完《长安的荔枝》电影,我又忍不住买了本原著来看。这是职场人,尤其是心怀梦想的职场人的成长必修课。
年轻时,我们总觉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我们怀揣梦想,凭着一腔热血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想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闯荡一片天地,想要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
年轻的我们觉得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一切皆有可能。
李善德就是那个年轻的我们,于是,他出发了。向着岭南,奔着一个所有人都认为无法实现的可能,想去看看自己究竟会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毫无疑问,李善德是有能力的,有计谋的,在生死存亡关头,他豁出了一切,只为完成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起初,他似乎是为了保命,为了能和妻儿在一起,是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我却看到的却是一个一生怀揣梦想,徒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的职场人,期待着通过成功完成一件别人都无法完成的任务而被大老板看到,被世人认可,从而获得向上爬的资格和实现阶级跃迁的中国式读书人。
他成功了,他凭借超强的计算能力和缜密的计划筹谋,借助苏凉的财力和阿僮的信任,最终设计出一套看似完美的荔枝运送方案。却没想到,理想的方案在现实面前漏洞百出,各种突发的意外状况打得他束手无策。中国式读书人擅长的是理想主义,经常会受到现实主义的凌辱和鞭挞。此时的他是真的无路可走,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闭上眼睛,捂上耳朵,就看不见苏凉眼底的失望,听不见阿僮痛彻心扉的哭声了吧?!
电影最后的设定比原作更讽刺。当背负着很多条人命和高额巨资的最后一坛荔枝,被端到贵妃面前时,贵妃伸出的纤纤玉手却因为鱼朝恩的一句报幕而停了下来。就像是一个为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放弃一切、拼尽全力、虔诚的做好了充分准备,却发现世界末日最终没有到来。那一刻的遗憾和失望远非排山倒海所能形容。
李善德最终受不了内心的谴责,跟杨国忠摊牌翻脸,导致全家被流放岭南,余生靠种荔枝弥补内心的遗憾和后悔,却也侥幸逃过了安史之乱。
李善德的做法,像是一个不成熟的愣头青。那么,成熟的职场人,会如何应对?才能在当时的情况下获得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呢?
刚接到荔枝使的差事时,李善德遇到了在比部司任主事的韩洄和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作者描写他俩的长相说,一个细眼宽脸,面孔浑圆有如一面肉铜镜;一个削瘦的中年人,八字眉头倒撇,看上出一副忧心忡忡的面相。韩洄身处核心部门,每日跟财政打交道,却能面生福相,可见其深谙职场生存之道,左右逢源,处事圆滑。
韩洄给李善德分析了荔枝使这份差遣的利害,给他的建议是“和离”,然后再寻机会。从岭南返回长安送方案求资源时,韩洄告诉他,做官之道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一切尘埃落定时,李善德终于明白了韩洄这三句话的重要性。我从前也信奉个人英雄主义。而今也深有感触,职场就是一个系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小角色,再有能耐,就算是只孙悟空,也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
假设一开始,李善德就将自己放置在系统中,做出严谨的可行性报告,积极向上寻求帮助,将一个人的责任扩大到整个部门甚至整个朝廷的责任,将所有人都捆绑在一起,也许会是另一个结局吧?没准最好的结果会是没有人能完成圣人的使命,可能会龙颜大怒,却又考虑到牵扯太多,法不责众,最后可能会略施惩戒,不了了之吧。但却不会因个人而造成更多的苛捐杂税,穷苦百姓不至于流离失所,阿僮的荔枝园依然生机勃勃,苏凉不会破产又被迫,离开。
曾经吐槽体制内的众多繁杂的流程和制度,捆绑住了手脚,无法自由的施展抱负。而今我依然开始接受,开始理解,存活了这么久的体制,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看似困住我们的繁杂流程和制度,又何尝不是在保护我们,在我们快要跑偏时将我们拉回正轨。我们崇尚的不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千百年流传至今的集体主义。自始至终,我们都是社会人。
听到一句话,年轻时,我有自己的梦想,努力追寻梦想,而现在,我依然有梦想,只是不想着实现它了。听着似乎有些悲凉与无奈,却何尝不是我们开始认清现实,走向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