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告诉你——工业食品的口感和食品稳定剂有莫大的关系。
你是否会咽下一口唾沫......
人们对“食品稳定”的第一印象是——外形,比如使果冻的形状,肉丸的外形。这些形状得益于食品稳定剂中的增稠剂。食品稳定剂有很多种,功能也很多样。比如,均匀不分层的乳化剂,提升食品口感的增稠剂,以及提升肉嫩度的保水剂。
客观来讲,营养应该是选择食品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营养——人的舌头根本品尝不出来。因此,评价食品的好坏,除了酸甜苦辣,剩下就是“舌头喜爱的”软硬,粘稠,滑爽,酥脆。
卖相和口感——对于工业食品显得格外重要,人的喜好给食品稳定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食品稳定剂是一个泛称,具体包含增稠剂,乳化剂和保水剂。
工业食品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凝胶,固体三类。泽哥按这个顺序一一说明。
液体食品
我们从最常见的果汁说起。大家回想一下,在“美汁源果粒橙”问世之前,果汁界是没人敢说“喝前摇一摇”的,因为那代表这你做的果汁“沉淀了”“不均匀了”,消费者认定你的果汁不行,你怎么解释都是徒劳。
使果汁“混浊沉淀”的罪魁祸首,是里面富含的“酚类”和“蛋白质”,两者在加热过程中“结伴”,携手沉淀到瓶子底部,变成难看的“渣渣”。
解决果汁沉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添加大分子的胶体。如果胶,纤维素,卡拉胶,黄原胶等。
人们给这些稳定剂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增稠剂”。现在商业应用的增稠剂有20多种,这些增稠剂,不仅满足了稳定悬浮的基本需求,还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口感。
比如近两年火热的风味酸奶——其粘稠的口感,就得益于果胶,琼脂,结冷胶这些增稠剂。
半固体食品
半固体食品具有代表性的是冰淇淋,冰淇淋生产者需要避免两件事情,一是外形融化,二是冰晶形成,前者影响外观,后者影响口感。
早在1934年,冰淇淋中就开始使用增稠剂——海藻胶,它可以初步解决融化和冰晶形成的问题。但还不够好,后来随着增稠剂品类丰富,人们有将海藻胶和黄原胶,瓜尔豆胶,纤维素等复合使用,使得冰淇淋的口感得到极大的改善。
增稠剂还具有凝胶的功能。凝胶分为——热可逆凝胶和热不可逆凝胶,前者加热时变成液体,冷却时变回半固体,比如肉冻,凉粉等;后者则不会随温度变化,如魔芋粉,蛋清等。以凝胶糖果为例,通常使用热可逆的凝胶——明胶,琼脂和果胶,在加热时是黏稠液体,便于倒模,冷却时变成半固体。
一些增稠剂还能作为凝固剂使用,特别是普鲁兰多糖(谁让泽哥是卖这个的),制作豆腐通常是用石膏或葡萄糖酸内酯做凝固剂,但前者做的豆腐粗糙,后者做的豆腐虽细腻但风味差。而使用普鲁兰多糖做凝固剂,做出的豆腐细腻,入口滑爽,风味好,品质高。
固体食品
我们继续说固体食品的稳定剂,这里以肉制品为例。
肉制品加工者最关注口感和出品率两个指标。而增加肉类的保水性,一方面能改善肉类的口感,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出品率,提高利润。
所以就有了“保水/持水”的需求,肉制品中常用的保水剂有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这些统称为多聚磷酸盐。这些保水剂能明显改良肉制品的保水性和粘着性,使得肉更加鲜嫩多汁,还能使碎肉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除了保水剂,我们之前介绍的增稠剂在肉制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作用就是——填充。
最常见的是淀粉,仔细观察火腿肠的配料表:
我们发现,淀粉含量越低的火腿肠,等级越高。
然而,淀粉并不是那么容易驯服,天然淀粉有很多缺陷,所以后来人们又做出一大类——变性淀粉,改良了一些特性,如耐酸,耐热,成糊,稳定,从而使得淀粉在肉制品中广泛应用。
从上表中还可看出,蛋白质含量高的火腿肠,等级越高。
肉制品中另一个常见的填充物质就是——大豆蛋白。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怎么可以这样做”,我买的明明是火腿肠呀。不要忘记了,你买的也是商品,一分价钱一分货,猪肉多少钱一斤大家心里都有数。
事实上,大豆蛋白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营养价值高,还能减少肉制品蒸煮损失,价格也便宜。
肉制品中还常用到卡拉胶,黄原胶,琼脂,海藻酸钠这些增稠剂,它们的作用要么是保水,要么是填充。
总结一下,今天介绍了增稠剂和保水剂。增稠剂在果汁中起到均匀悬浮的作用,在冰淇淋中起到抑制冰晶形成,减缓融化的作用,在肉制品中起到填充或保水的作用。保水剂在肉制品中提高肉的嫩度,还能粘住分散的肉块。
泽哥在文章开头提到,食品稳定剂的繁荣,其实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且这些事情完全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大胆地说,因为所有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已经经过论证。
一下子说这么多,一时接受不了的朋友请海涵。
下一期我准备介绍乳化剂,内容精简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