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 15 分钟内翻看手机。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对手机上瘾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刷朋友圈,刷微博,玩一局王者荣耀,原本只打算用手机找个电话,结果一个小时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翻页。而且,这种刷刷刷的欲望有可能伴随了我们一整天!更恐怖的是有人在整个十一假期都是这种“躺尸式”的手机控!
有时候,我们也在懊悔地问自己,这种习惯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电子产品能让我们戒不掉,而其它那些看似对我们有帮助的产品,比如跑步机,Kindle,等产品却不能呢?
看了《上瘾》这本书,了解上瘾产品背后的设计模型,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商家“套路”了,不知道你是愿意继续“沉沦”呢,还是会“幡然醒悟”,毅然跳出“套路”的坑。
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
尼尔·埃亚尔(Nir Eyal),曾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与Hasso Plattner研究所任教,并有多篇技术、心理学及商业文章在《哈佛商业评论》《大西洋月刊》、TechCrunch网站和《今日心理学》等媒体上发表。
瑞安·胡佛(Ryan Hoover),曾任撰稿人,长期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体撰稿,Product Hunt公司创始人。
了解上瘾,我们首先要知道,上瘾是一种习惯的累积,叠加效应,而这种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大脑走捷径,不再需要主动思考为什么、怎么办这些问题时,习惯就养成了。
通常来说,习惯的行为模式里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1、触发:可以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诱因,或者是一个提醒事件,激发我们想要行动的欲望。
2、行动:当欲望足够强烈时,我们就会直接采取行动,并期待从行动中得到积极的反馈信息。
3、多变的酬赏:反馈信息不能太单一,要多变,才能满足参与者的需求和期待,激发再次行动的欲望。
4、投入:通过酬赏行为,吸引参与者进一步投入到行动中来,形成一种用户黏性,如果是一个产品的话,就等于是吸引到了“回头客”。
以上关于习惯的行为模式就是书中上瘾模型的四个阶段:一个产品在设计以前,通过这四个阶段,一步一步引导用户形成使用习惯,这样的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也是相当大的,上瘾的情况也就因此形成了。大家在接触一个新的游戏产品的时候,就是这样不知不觉陷进去的。
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一下那些令我们上瘾的产品,在每一个阶段是如何启动的:
先从产品如何触发我们开始,往往有两部分组成: 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对我们的触发有三种渠道:第一种渠道是付费型触发,就是我们在浏览网页时或者打开一个APP时的弹窗广告之类的,被这些广告或页面信息吸引,如果你点进去并为之付费,那这个产品就成功地吸引了你的眼球。
第二种是人际型触发,成为熟人之间互动的一个媒介,如果你加入了一个游戏,想要找人跟你一起玩,肯定会把这个游戏推荐给好朋友,也有人通过玩游戏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像王者荣耀,狼人杀之类的游戏就是典型的人际型触发。
第三种是自主型触发,一旦我们开始进入使用一个游戏或产品,就会经常有消息推送来提醒我们有什么新动态,需要你及时关注。
外部触发激发的是我们的外部行动,真正让我们欲罢不能的,逐渐上瘾的是内部触发的作用。
当我们不自觉地想让自己沉迷于一种毫不费力的颓废状态或行为时,通常是我们的情绪在作祟,尤其是负面情绪,当你感觉疲惫、孤独、空虚,困惑时,常常会觉得无所适从,这时候我们就会拿起手机,尽快找点事儿来填补内心的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看看朋友圈,玩一会游戏都能对负面情绪有所缓解。
而上瘾产品的设计者也是抓住了我们的这种心理空窗期,初衷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减轻压力,如果我们接触的产品能对我们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时,我们就会对它产生连接,慢慢形成依赖,成为一种习惯。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之类的APP 都能起到这样的内部触发作用。
再来说行动:
有了以上外部和内部的触发机制,就产生了行动的欲望,仅仅需要有足够的动机就能产生行动,而这个动机也来自我们想要摆脱负面情绪的愿望,这种愿望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有追求希望,逃避恐惧的,也有追求认同,逃避排斥的。只要能满足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愿望的产品,我们就会有使用的动机。
接下来就是多变的酬赏:
我们使用某个产品,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产品能够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这也是一种奖励机制。但这个奖励不能是一成不变,没有新鲜感的。这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刺激方式。斯金纳的鸽子实验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
心理学家斯金纳,将鸽子放入装有操纵杆的笼子里,只要压动操纵杆,鸽子就能得到食物。鸽子很快发现压动操纵杆,就能获得食物。
在实验第二阶段,斯金纳做了小小的改动,这一次鸽子压操纵杆后并不能每次都得到食物,有时有,有时没有。结果鸽子压动操纵杆的次数明显增加了。这说明,多变性的介入使得它更加频繁地去做这个动作。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从一种产品中获得或多或少的奖励都会让我们慢慢上瘾,像朋友圈,各种社交平台上寻求点赞量,关注度,转发量等等都是让我们离不开的重要原因。
最后,就来说说投入。
当我们愿意在一个产品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我们基本上就离不开这个产品了,就像手机一样,现在离开了手机,离开了社交软件,我们几乎已经是寸步难行了。更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是,产品设计者会不断地增强我们的用户体验,让我们在这个产品中投入越来越多的价值和情感,形成我们的私人储藏室。
投入的价值和情感越多,想要戒掉的代价就会越让我们觉得无法忍受,因此上瘾就形成了。
看清楚了吧,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进一个产品的上瘾模型中,除了我们对手机的上瘾,还有烟瘾、酒瘾、游戏瘾都是基于同样的路径,了解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我们上瘾的根源所在,如果想要摆脱,就要从根源上切断对产品的继续投入,也要舍掉已经投入的价值和情感,这一点我们需要仔细掂量,做好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