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你阳了吗?”成为现在最热门的话题。
朋友圈里,有“应阳尽阳”的,也有“将阳未阳”的,还有“囤药等阳”的。
有人激情分享,有人默默生病。
也有人坐立难安。
身边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了,感觉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上课时,老师迟迟不点你的名,却不停把目光扫到你身上。
昨天还看到张靓颖在微博说,自己因为担心后面感染影响跨年演出,想着趁这阵子有空养病,干脆“早阳早放心”。
所以主动去接触了一些阳性感染者。
虽然张靓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删掉了这条发言,并道歉。
但还是有粉丝支持她说,早阳早上班。
说实话,我很能理解这种焦虑。
毕竟现在大家都清楚,大部分人终将感染。
很多人自然会觉得,既然跑不掉,最后都得交卷,还不如早早答完题,落得轻松。
但,事情,并非表面上这么简单。
前天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上就说了:
“现在有种说法「早也阳晚也阳、不如大家一起阳」,这种观念不可取。
如果很短时间内大面积感染,会影响正常社会秩序,而且容易导致新的变异株出现。”
实际上,其他国家地区的放开经验里,也是把“感染者尽量不要在一个时间段集中爆发”作为关键策略。
用他们的话来说,叫“拉平曲线”。
不管用的是何种说法,中心意思只有一个:
感染可能无法避免,但也要尽量不在波峰感染。
说得再通俗直接一点就是: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普通人,还是尽量先苟一段时间。
01
为什么要苟着,因为第一个原因,大家其实已经看到了:
资源挤兑。
现在在感染中首当其冲的,都是人流量多、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
大城市已经是资源较多的地方了,但还是在冲击下遇到了挤兑。
前几天北京疫情发布会上通报:
仅12月11日一天,全市发热门诊患者就有2.2万人,是一周前的16倍。
120的呼入量也涨至平常的数倍。
接线员不够了,急救车不够了,一些急危重症患者更难寻求到帮助了。
医护也大面积感染。
有个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说,他所在的科室已经有70%的人感染。
他自己也阳了,浑身酸痛,但还是不得不坚持上岗。
不止医疗资源,挤兑之下,工作生活也很受影响。
好多营业场所,好不容易复工了,也因为员工接连感染,到岗率极低而又关停。
海淀区,甚至都只能倡议居民参与送外卖。
订单需求量大,人力又急剧缩减,实在没办法。
一线城市尚且如此,等到了小城市、县城、乡镇出现爆发高峰,局面恐怕更加紧张。
但,并不是只有新冠患者需要帮助,还有慢性病、心脏病、胃病、肾病......很多患者在等待治疗。
不是只有阳了的人想快点康复,还有停工许久的人们,在等待生活回归正常。
有的人就是需要一口水,但挤在水缸前的人多了,ta可能就是喝不到。
当然,我说这些绝不是在唱反调,不是在传播什么“放开的代价”。
而是想说,既然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一段阵痛,我们应当尽力,让它来得轻一些、缓一些。
在高峰期尽量不要阳,也是减轻整个社会的压力。
这是在大的层面。
从小的层面来说,也有更现实的原因:药太难买了。
坦白讲,目前我没有退烧药,也没有抗原,不是没买,是根本不知道去哪买。
后台也有朋友说,家里孩子只是普通感冒,都买不到药。
看病挤兑、买药挤兑下,多少人真能像大明星一样,有资源把什么药都准备好了呢?
所以,我们普通人当然是能苟着就先苟着,尽量先躲过这一波。
最起码,离感染峰值越远,医药资源也就会越充足。
至于那些囤够了药的人,就可以有恃无恐,“一阳永逸”吗?
我建议你也不要这样做。
02
钟老确实说过,大部分人一旦感染了奥密克戎,不管有无症状,过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
但问题是,这恐怕有一个前提:同一毒株。
卡塔尔全国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感染对奥密克戎BA.4/5再感染保护率有78%。
丹麦40万人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感染对奥密克戎BA.5再感染保护率有92.7%。
但BA.5毒株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出现并流行了。
而在奥密克戎不断扩大的变异谱系下,它已经算“落后”了。
我们国内现在流行的是BA.5和BF.7毒株,而欧美国家流行的是BQ.1,东南亚国家流行的是XBB。
上面两个他国调查数据,都是针对奥密克戎BA.5的。
所以基于我们现在的流行毒株,重复感染率确实是不高。
但万一更“新”的BQ.1、XBB从国外流行进来,再感染保护率还会有这么高吗?
我不是专家,我无法断言这个问题。
但奥密克戎变异速度,真的很快。
希伯来大学巴拉克·拉维教授
而且,就算感染一次新冠真的就像“打了一次疫苗”。
可疫苗,不也是在根据病毒变异不断推出第四针、加强针吗?
在阳这件事上,还是别想着一劳永逸了。
不管症状轻重,对于生病,我们正常还是能免则免,能躲过一波算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