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你怎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却不知道要回来?”
“要学着分享,你不要这么小气好不好?”
这样的话是不是特别耳熟?自己家孩子畏畏缩缩,不敢和别的小朋友交流。甚至玩具被别的小伙伴“抢”走了,却只知道拉着你的手说:“妈妈,你去帮我要回来。”
没错,这就是“社交能力”。有的孩子仿佛就是天生的社交能手,走到哪里都招人喜爱。有的孩子却显得格外胆小,无论走到哪里,都恨不能藏到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里。
但是你知道吗?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是有“里程碑”的。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拔苗助长的教养方式是行不通的。
“里程碑·”是什么?像考试一样吗?会不会有分数的限制?各位爸爸妈妈,请将焦虑的心理放一放。大家首先要做的,是不要随意给孩子的社交能力贴标签。
如果按照年龄,给社交里程碑做一个划分,我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接下来,我们对这四个阶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
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觉醒”阶段
爸爸妈妈通常看到孩子“自私”的行为,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自我”——“冲突”——“合作”,正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如果要求一个孩子跳过“自我”,直接进入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还不会走路,我们就要求他跑。显然,这样的要求并不合理。
“自我”阶段,发生在孩子一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自己和自己玩耍,或者喜欢和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一些照顾他的人玩耍。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认生”。他们喜欢熟悉的人陪在自己左右,如果有陌生人想要抱抱他们,孩子没准会用大哭大闹的形式,进行反抗。
爸爸妈妈面对一个喜欢“认生”的小宝宝,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尝试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让宝宝意识到:除了家里的人,外面的世界还很大!
拥有很强主权意识的“自我发现”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自我觉醒”,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我的”也就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这个时候,不管手头的东西是不是孩子的,他们总会紧紧抱在怀里,大声宣布主权“我的!”
一句“我的”,我们是不是就该认定:这个孩子太自私了?恰恰相反,只有体会到了“我的”带来的乐趣,才意味着孩子迈出人生社交的第一步。
邻居带着孩子来做客了,宝宝总是紧紧护着手里的玩具,不愿意和对方分享。因为他们害怕:我的东西如果让他玩了,我就没有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主权意识”,另一方面还要给孩子讲讲“你的、他的、大家的”又意味着什么。这样,他就不会再把所有东西都当成“我的”了。
开始享受友谊的“冲突阶段”
到了3岁,孩子就有更多的兴趣,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他们不再口口声声向别的小朋友,宣示主权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享受友谊带来的快乐。他们尝试一起玩玩具,但是“合作”的过程,冲突也接二连三地发生:咬人、打人、抢玩具、乱发脾气。
面对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先不要着急焦虑。要知道:每一次冲突,都是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两个孩子在游戏中发生冲突,作为父母的我们,其实没有必要争个输赢。也不用急吼吼去帮孩子“讨回公道”。
无论孩子受了委屈,还是他欺负了别人,都不应该是我们的关注点。让孩子学会更多的社交能力,才是重点。
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意味着“学会合作”阶段已经到来
当孩子拥有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意味着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种“志同道合”的意味。
实现同一个目标、完成同一个任务,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共同的心愿。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友好地和小伙伴商量“我们一起玩吧!”
让孩子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是这个阶段家长的奋斗目标。孩子努力的过程、团队之间的合作、远比输赢更重要。
如果孩子和同伴之间再次发生冲突,爸爸妈妈可以试着“慢一拍”。不要着急出面帮孩子解决问题,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
即使孩子真的无法解决冲突,我们也要做一个合格的听众。并试着劝慰孩子一下:“没关系的,你们是好朋友”。并鼓励孩子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当孩子“社交恐慌”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从哪些方面向孩子“伸以援手”呢?
1、当孩子出现“不合群”的情况时,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是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2、当孩子被欺负时,记得提醒自己:帮孩子掌握更多的应对方法,远比替孩子出气更重要。
3、当你为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愁眉不展时,请告诉自己:社交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好了,今天的育儿经就分享到这里。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会舒服地和这个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