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读完后,我依然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去读这本小说,我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去迎接书页中的文字。我知道自己略过了许多段落。
即使,我早知道林奕含和她这部小说有关的事情。但我依然没有准备好。也许我一辈子都无法准备好了。
年轻的林奕含回眸一笑的照片下,简单的数字(1991-2017),提醒读者她的人生已结束。
正式进入这个故事前,简单的文字“改编自真人真事”,那简单的黑色字体,看久了,貌似看到文字留下了鲜血。
连这部小说的出版设计都如此被迫地残忍。
在读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我终于点开了林奕含自杀八天前的那则专访视频。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她在我眼中是十分自信得侃侃而谈,说话流畅、清晰,讲述自己对这本小说、文学的理解。甚至于期间她笑着说“我想喝水”的姿态,给人感觉就是个对生活乐观,腼腆害羞的小姑娘。
看上去,她的人生正要扬帆起航。
我看着她淡然的神色,相信了一个观点——真正想死的人绝不会把“死”字挂在嘴边,他们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直到突然地死去。
没人会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不把“死”字挂在嘴边,是因为不敢吧,他们无比强烈地想活下去,可还是在某一天失败了。
就像张伟为本书所写的推荐语:这本书是一个年轻女孩身上的最后生机,她把力量放进了书里,而没有留给自己。
会有人诟病这部小说显得工笔气息过重,带有精心雕琢的痕迹,缺少了自然感。
这本书里的确有太多的比喻,我读时会惊叹于林奕含的写作天分,怎么能将普通的事物描写的这么美妙,这么陌生。
林奕含不是故意为之的吧,因为她借小说人物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已经知道,联想、象征、隐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
她感应到了自己能轻易写出比喻句的危险信号,这昭示着她内心的敏感世界。她对外界是如此的敏感,比常人更敏感。
那么,当她有了被强暴的遭遇后,敏感就成了毒药,成了机枪,把她的心腐蚀得千疮百孔……
摘抄一
思琪静得像空气,也像空气一样,走近了,逆着光,才看见里面正摇滚、翻沸。
五官站在微笑地悬崖,再一步就要跌出声来。
自尊心往往是一根伤人伤己的针,但是在这里,自尊心会缝起她的嘴。
忧郁是镜子,愤怒是窗。
她看见神用名为痛苦的刃,切下他硕果仅存的理性,再满不在乎地吃掉它,神的嘴边流出血样的果汁。
她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太阳像颗饱满的蛋黄,快要被刺破了,即将整个地流淌出来,烧伤整个城市。
生日当然不是一种跨过去了就保证长大的魔咒。
晓奇慢吞吞走上二楼,爸妈关切的眼神像口香糖黏在她身上。
林奕含说这是一个“女孩子爱上诱奸犯的故事”,第一次听到,我在心里喊,这简直是疯了。
可再每次回想起这句话,就多理解几分。
她没有办法,如果想继续合理地生活下去,她唯有去爱,强迫自己去爱,只有爱能麻痹她,令她暂时忘却痛楚。
读她的文字,能明确感受到她下笔时的冷静与冷漠。
摘抄二
他们之间的距离就像他们眼中各自的风景一样遥远。
思琪说:“姐姐,我不知道决定要爱上一个人竟可以这么容易。”
这一切,这世界,是房思琪素未谋面的故乡。
她充满痛楚、快乐地笑了。
一刹那,她对这段关系的贪婪,嚷闹,亦生亦灭,亦垢亦净,梦幻与诅咒,就全部了然了。
我一直是个苟且、得过且过的人,总以为生活就像背辞典,一天背十页就一定可以背完。
林奕含的敏感,使她能轻易得写出一针见血的话语。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唯有缓缓吐露的忧伤。
摘抄三
挫折之下,小孩子从说实话的孩子进化为可以选择说实话的孩子。
世界上愈是黑白分明的事情愈是要出错。
邪恶是如此平庸,而平庸是如此容易。
这美真孤独。美丽总之是孤独。在这爱里她找不到自己。她的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是根本没有人的孤独。
梦想就是把白日梦想清楚踏实了走出去。
原来,人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
啊,这个世界,人不是感情贫乏,就是泛滥。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怡婷,你可以写一本生气的书,你想想,能看到你的书的人是多么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这不是一本应该逢人推荐的小说,因为它描述的是这世界的阴暗面。
像我这种神经大条的人,看完都能感想这么多。内心敏感的人一定要慎重得去选择阅读了。
我能感受到思琪的痛,在读之前,我就意识到自己会知道思琪的痛。但我永远不会知道思琪有多痛,那痛的程度,我永远不会了解。因为我已经很好得长大了。
所以,
如果选择读完后,无法对思琪、伊纹、晓奇感同身受,不用去怀疑,感到抱歉。应该感到庆幸,庆幸自己顺利长大了。
最后,对已在天堂的林奕含,送上真切的祝福。足够了。
这里是Cakki写字的地方
十分有幸能与您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