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独处的现代人》:流动的社会,乐观地生活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将现代社会比喻为“流动的世界”“液体社会”。

毋庸置疑,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将古圣贤所述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中的“变”,体现的淋漓尽致,猝不及防。一切都宛如水一样在我们的日子里流过,变幻莫测。

这本书集结于十多年前鲍曼写给意大利周刊杂志的44封信。在信中,鲍曼阐释了在流动的现代世界里出现的现象、问题、症候,以及人类的无所适从——

孤独、焦虑、代际沟通、虚拟恋爱、隐私、消费主义、幼童成人化、贫富差距、药物与疾病、教育的变质、经济萧条、全球化城市里的文化……

一切如迷宫般让人费解,然而一切又是有迹可循。


消费主义社会将人变成消费者,并将一切物品转化为商业资本,甚至是政治资本。

比如,某些药品公司推出新药并不一定是为了满足现有的需求,而是为新商品开展市场营销,为新商品创造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

鲍曼认为,这正是因为药品公司利用现代人对“身体素质”的重视代替了对“健康状态”的重视。理想的健康状态既有底线又有上限,只要达到了正常区间就可以放宽心,而对于身体素质的追求则是没有限度的。

现代人认为,要想让自己变得重要,就要让别人看见。故,人们不断地在互联网上寻找同频者,不断重塑身份,不断建立新的关系网。

当今社会早已从笛卡尔所述的:“我思,故我在。”转变为“我被看见,故我在”。各种社交账号让人们产生了平等之感。虽这一切只是幻觉,但人们仍流连忘返。

随之产生的景象是,现代人失去了独处的能力。一方面人们从此不再孤身一人,只要轻触手机屏幕,即刻就能找到同伴。另一方面,线上的虚拟生活因缺乏长期深度的交流,而成为“瞬间快照”,空虚和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外,消费主义和数字时代还让每个个体,不再是因其独特、唯一性且不可复制而被看作是有价值的人,而是异化为可以出售的各式各样的标签。

随着全球化和贫富差异的加大,引发了各种社会弊病的急剧爆发: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城市骚乱、犯罪上升。那些使生活变得有意义、使人类可以和平共处、使人类可以享受生活的价值观遭到了破坏。

谈到教育,鲍曼认为,如何训练人类在一个信息过度饱和的世界里生活,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生活技巧,更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鲍曼在十多年前发出的警告,其实也适用于当下的世界。他眼光如炬,窥见了时代真相,提出洞察,让我们得知问题的来源、演变和走向。

从而,我们才能提前或适时找到自己生活的锚点,以不变应万变,去对抗这个流动的现代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