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情怀]“盐屑米”

                  文/施国标

  

施国标老师在创作中

        我不知道“盐屑米”仨字如何写,现写出的只是借了个谐音。

  还好家乡人也有依形取名的习惯,文一点讲,就是“像形”。盐是白色的,碎了如屑。而其实“盐屑米”的学名,就叫“籼米”。籼米来自于籼米稻,谷壳脱开后,农家人便称之谓:“盐屑米”,这很像形,籼米是白色的,与“盐”色无异,籼米谷脱壳出来的“米”易碎,有不少是对断的,这样家乡人称之为“盐屑米”倒也错不到那里去,我写这“盐屑米”也倒有点根据了。不过,别人可能会有另一种解释法,这不管了,文化思维本可以百花齐放。总之,家乡人对“籼米”就有“盐屑米”一说,从乡愁角度理解,我喜欢,于是此篇文章便用上了这个标题。

“盐屑米”即“籼米”

        时下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庄稼人期盼一年中最好收成的就是水稻。在农民的眼里,似乎只有水稻熟了、才算真正的秋季来到了,因为他们已认定了“收获”这个美好的画面:金黄一片,稻谷飘香。而这个属兔的年份的确不错,水稻谷粒饱满,稻穗沉甸甸的弯下了腰。尽管这个年的夏天,极端高温天多,又少雨、旱天频,易患病虫害,想不到在如此不算好的天气里,水稻居然到了收获时长得如此的好,这定是老天在关键时刻的恩赐,如猛然下了一场雷暴雨什么的,让“氮”的元素把萎了的水稻在一夜之间如进了大补,精神焕发、生机盎然;或许也有“天道酬勤”的使然。面对这样的一个“收秋”,我瞬间想到曾经有过的“籼”米稻种植,尽管这季稻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存在时间不算太长,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人们吃饱肚子、渡过难关、其是功不可没的,在家乡人的生活史上是不可翻过的一页,记着它,也就记着一代人的来之不易!

  六七十年代,就是在种“粮”的庄稼人也会挨饿,这不是说谎,而是事实。但有人总在想办法,多种些稻米出来,以弥补吃粮的不足,于是有一种叫“籼”米的稻种终于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它就叫“籼米稻”。从此,在农家人的嘴里有了“双季稻”说法,又谓之:“早季稻”与“晚季稻”,在一年的种作中也被称为:两熟制。“籼米稻”在上半年成熟,“粳米稻”在下半年度成熟。“籼米稻”的到来让农家人的脸上多了点笑容,对吃粮踏实了许多,追求生活的美梦也多了一份信心。

曾经的家乡“籼米稻”早已被“粳米稻替代了”

        民以食为天。不过,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年代里,“晚季稻(粳米稻)”一直被专家在优化,由此产量不断地在提高。当历史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时,籼米稻被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并一去不复返。但“籼”米稻毕竟有过让人少挨饿贡献,此份“情”意岂能忘乎!

  “盐屑米”口感虽差些,但总比没有要好得多。其实,栽培“盐屑米”水稻,要比育晚稻费神得多,因早在四、五月份(可能还会早些,根据品种成熟早晚有选择性)就要育秧了,由于天气还冷,就要做好育秧的保暖工作。我看到过如此的育秧法,在仓库场地上,把捞起的河泥铺开来、推平后洒谷种,然后塔环棚冒泥龙薄膜,待其发芽成秧,移栽时社员要拿来面盆装栽秧苗。起秧时须用铁质板操连根带泥(约带一厘米厚的泥)装盆,然后带到水田里分株带泥栽入泥中,速度慢得很,水田冷,社员只好穿了“水田袜”劳作。好在规划面积不大,能按时完成。在大田的育秧法同样如此,育秧如育婴儿,小心翼翼,来不得半点马虎。而移栽“后季稻”秧苗时,都是大手大脚的摆弄,秧苗用手拔、洗净根泥、装运畚箕挑、水田分秧用手甩,不会损伤秧苗,绝不能与“盐屑米”稻相比,但为了吃饱肚皮,社员愿意这样干。

农民们正在脱粒稻谷

        大概“盐屑米”稻是娇嫩,成熟收割时,稻穗上的谷粒极易脱落,磕碰不得,怎么办?农家人只好捆收时用布块垫地,肩、挑时用围裙布包好稻穗,然后才敢大胆摆弄。谷粒易脱,倒在仓库场上脱粒时省了力,不用脱粒机了,队长动员社员挑灯开夜工,在扎好的毛竹排上分把用力甩,三下二下,谷粒哗哗地离开了稻穗,人多力量大,脱粒起来比机器还快。

  如今,人们不用吃“盐屑米”了,最起码家乡人早就不用种“籼”稻了。如今的“粳米”品种多多,口感好,在市场上任意选购。但“盐屑米”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涨性足,虽糯性差些。但当时的农家人正是看中了“盐屑米”涨性足的优势,才去作精心培育的。糯性差是可以克服的,可用别样的佐料去调节口味,如烧香瓜饭、咸菜饭等。涨性足,可提升饭的产出量,如果同“粳米稻”相比,你用一碗“粳米稻”的米量,“盐屑米”只要用半碗米就够了,“盐屑米”有如此升食能量能小觑了它吗?正因为有了如此能量才让人在挨饿的艰苦年代里挺了过来,就凭这一点足让人去花点笔墨的了。

  别忘了,“盐屑米”。

        施国标,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理事。从事写作三十多年,潜心乡土题材的挖掘。著有散文集《六0味感》《乡情难了》《问书看院》。发表各类文字五百余万字,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散见《新民晚报》《文学报》《上海纪实文学(官网)》等报刊,有作品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