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居.生命感思(17)

在静坐中观照自己的心,发现它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实体,没有任何实质,不管它经历了什么,每当它反观自照,就会发现,所有的经历都仅仅是一种回忆,而这种回忆,同样没有任何实体,没有任何实质,仅仅是一些映在它之中的影像。它到底能得到什么呢?一无所得。它到底又能失去什么呢?一无所失。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对于自己的心而言,它终究什么也不会得到,同时也什么都不会失去。任何一种有形有相的人、事、物,都不属于它,它在“经历”和“体验”着所有的一切,但并不“拥有”所有的一切,“经历”和“体验”的同时就转变成了“记忆”,而“记忆”仅仅是一种影像,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遗忘。

也许有的记忆“刻骨铭心”,但仍然抵不住岁月的腐蚀与风化。比如当我们回首自己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就会发现,无数个日子里经历过的无数的事,大部分都已经遗忘了。而当我们这一生的生命结束,下一生的生命开始,这一生的所有记忆也就全部沉进了潜意识的深处,就像我们现在根本不记得上辈子的记忆一样。

其实,记得或者不记得,本质上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记得,那也不过是一些如梦如幻的影像而已,没有任何的实质。

每当反观自己的心,就会发现这个真相,这个真相是如此地直白,且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这个真相——除非不去看这个真相,对这个真相视而不见。

就算在此时此刻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这些文字也是从自己的心中呈现出来的,但这颗心本身却空空如也,它永远都不会得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而且只要你愿意安住在这本然如是的心中,就会发现,它本来就是宁静的,就是清明的,就是自然的,就是朴素的,就是和谐的,就是平常的。它没有任何的奇特之处,同时也最不可思议,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毁坏”它——它本来就没有任何形体、实体、形象以及所在之处,要如何“毁坏”它呢?它根本不是一个“对象物”,没有任何人能够找到它、束缚它、破坏它——除非它自己把“经历”、“体验”、“记忆”、“影像”等这些如梦如幻的东西当成了“真实”,从而造成了一种“错觉”,并在这种“错觉”中产生了一种“被束缚”、“被伤害”的“经历”和“体验”。但即使如此,它的本体也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这些“被束缚”“被伤害”的“经历”和“体验”同样在分秒不停地变成“记忆”,变成“影像”。只要一个人愿意静静地坐下来,如实地观照这一切,就会发现真相本来如此,并无任何奇特之处。

但我们的心总是很容易沉浸在“经历”和“体验”之中,而忘记了去观照这些“经历”和“体验”当下就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了无实体、了无实质、了不可得的真相、真性、真本质,所以就会把“经历”和“体验”当成“真实”,从而在“体验”和对体验的“回忆”中,快乐着或痛苦着,笑着或哭着........

只有愿意静下来如实观照的生命,才能逐渐把这种观照变成一种新的生命习惯,变成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以及看待所有一切的基础性的世界观、生命观。

在这种观照中,连“生”和“死”也仅仅是一种“经历”和“体验”,而心灵的本体却超越任何经历和体验——它不是任何一种经历,也不是任何一种体验,所有的经历和体验都是变化的,都有生灭来去,而它一直都空而灵明、灵明而空,没有生灭,也没有来去,它就这样,且一直这样,亦永远这样......

安住在它本来如是的状态中,陶然而居,陶然而行,陶然而乐,乐在陶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生命的本体是心灵,心灵的本体是没有任何物质性实体的特殊存在——空寂而灵明,灵明而空寂,同时因心灵具足想象力、感知力...
    明空如月阅读 1,391评论 1 5
  • 对于心性智慧的修行,第一个需要了悟的智慧是【无常】,然后在此基础上,则需要了悟【无我】。这是点亮心灯的基础功课。万...
    明空如月阅读 2,773评论 4 14
  • 陶然居之“居”字解读—— 1)居:其甲骨文的形象为一个人依靠几案悠闲而坐,代表休息、休闲的状态。此虽然是身体的形象...
    明空如月阅读 4,134评论 4 9
  • 昨晚,群里的文友云卷云舒艾特我,想邀请他的一位抑郁症朋友进群,问我可以不?我没有同意,也没有不同意,而是让大家发表...
    陶语阅读 3,532评论 8 17
  • 陶然居之“然”字解读—— 1)然,通“燃”,本义为燃烧,引申义为光明。此光明非物理光明,而是生命中的光明,且是生命...
    明空如月阅读 4,066评论 1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