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蓝色的封面,左下方是一朵清白雅致的莲花,“境由心生”几个字缀于右上角,整本书就如同她的名字。
收到书的时候,我刚刚看完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中的两部:《1984》、《美丽新世界》,正惶惶然于自由丧失、温暖和爱都被禁止的时空。这时突然看到这本书,恍若武陵人忽然遇见了桃花源。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监狱实验,并写了《路西法效应》讲述了一个在情境的力量影响下,一个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的。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原本正常、健康、纯良的学生在最后变成一个虐待他人的恶魔。人们慨叹,人性在情境的影响下是多么的恶劣,就如同原本光明纯洁的大天使路西法最后堕入地狱一样。
但也许故事的情节还可以有另一番的结局:好的情境和氛围,可以使路西法变回天使。
聚龙小镇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它由两位心怀理想的创始人开启,逐渐凝聚了一批对美好的邻里和社会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们,为了构建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付出心力,主动的去维持小镇的和谐氛围。久而久之,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而这股向心力接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形成了一个自洽而良好的循环。
这就是情境的力量,能令你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费孝通先生在大量考察中国传统农村之后,曾经提出,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靠传统沿袭的呈现出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的社会,血缘建立了一种天然的关系系统,一个村落的人们常常有或亲或疏的血缘关系。事实上,这种格局全面影响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社会概念,社会学上称之为:熟人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相互认识的,因此我们的关系也建立在情理之上,所以,我们是如此重视邻里关系和血缘关系。
这种乡村生活,充满了人情和烟火。
但是时间的车轮转入现代,我们的活动范围无限拉大,传统的熟人社会,那种封闭风固定的环境再也无法维持,于是我们开始迈入陌生人社会,个人主义逐渐风行,法制逐渐代替了礼治。那一套西方而来的契约和法律,硬生生的插入了乡土中国。
产生的后果是,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人人感叹人情冷漠,邻里对面不相识,更有新闻传出,有位老人在家中意外死亡后直到尸体发臭才被别人所知,令人扼腕。
那么为什么我们接受不了这种各扫门前雪的情况?
因为我们都是从乡土中国中长大的。生命的血液里本就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精神略有不恰。
显然,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的乡土社会中了,那种封闭的,缓慢的社会变革节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并且也不尽完美。可是我们又不能接受西方式的团体格局,怎么办?两者究竟有没有相融之处?
聚龙小镇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尝试,将西方式的现代文明的社区文化和中国乡土的人情浓厚结合在一起。
在书中,作者反复提到小镇居民的个人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概括来说,就是心的修行。
这四个字,在这个学期的法治文化课上,老师也曾反复言及,他曾说,有时候,世间所有的不满足、不开心,都源自于心的造作,你管不住自己的心,使其屈服于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欲望,而佛教所宣扬的,并非是让你去相信一个神,为他服务,而是从内而外的心的修行。
心的修行,素来知易行难。
我们如何去相信别人,我们如何克制自己贪念?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聚龙小镇的信用良品店就是一个大胆的实验,也是作者屡屡提及之处。的确,在这个社会里,信任,太难了。
但聚龙小镇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敢于尝试。并且以一种坦诚的、清白的、热情的心告诉所有来的人,我相信你。以心的真诚换另一份真诚。所幸,这份真诚被小镇居民们守护了。守护的不只是那些信任和良品,而更是一份聚龙小镇的从始至终的理想和信念。
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什么?除了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你的心安在何处?
不知哪位学者曾经说过,人和动物最大区别,就是人知道自己会死亡,因此,在这段有限的生命里,他才会去思考,我为什么而活?才会去追求正义、追求自由,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个哲学叩问。
可惜,大多数的人们已无暇顾及,他们往往只悲观的看到,冰冷的水泥墙隔断了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冷漠而无情,却忽略了,所有的善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塑造。
但,理想是在的。
就像当初那位茫然不知的武陵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哪里会知道有这样的仙境呢?而聚龙小镇则告诉我们,不要对人性失望。
即使是路西法,只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我们依然可以回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