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失业,人们立马会产生恐惧。因为失业意味着没有收入,在消费者社会中无法消费,逐渐社会边缘化。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行,“失业”已经被一个新词所替代。它被称为“过剩”。失业在每个国家成为了一种常态化。
全球化所带来的“过剩”
对大公司而言,进步首先意味着“裁员”,证券交易市场无意中成为企业利益最真诚的代言人
公司把自己的工厂转移到那些充满廉价劳动力的非福利国家,公司裁掉那些卷不动的35岁“大龄员工”只是出于最大化利益的考虑。这和公司管理者的主观思想无关。
常规劳动者是指那些可以被随意取代的工作人员,一个新手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比如超市收银员、客服、流水线上的工人。
这些常规劳动者工作越久,越会丧失自己成为非常规劳动者的机会。在消费者社会中,这些工作在消费者社会中是注定不会长久的。然而,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在失业时,也很难再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如果你喜欢为之工作的公司,并期望未来一直和它携手前行,那么最多在下一轮的“外包”或“裁员”时,你就会受到伤害
公司也没必要让自己的员工感恩,因为你和员工只存在雇佣关系。
吸纳恐惧和焦虑的“底层阶级”
“底层阶级”让人联想到那些被排除在阶级体系之外的人,他们没任何机会,也无法被重新接纳;他们没有容身之所,对社会没有任何有益的贡献,原则上不值得被救赎
工作伦理在现代社会中除了让那些走投无路的人进入非人性化的工厂之外,还用于警告中产阶级甚至是富人阶级。
实际上,经过数据调查统计,“底层阶级”并不是都是因为自身不努力、懒惰而堕入底层阶级。不少人都是因为前文所提到的全球化、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陷入底层阶级的陷阱。或者自身所处的环境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
当他们做着那些常规工作到一定年龄后,发现自己在被裁员后,也无法转行。
那多出来的这些“底层阶级”怎么办?如果能让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良心和道德观得到安宁的话。
那就把他们全部描述成罪犯、无业游民、吸毒者、酗酒者和其他危害社会的身份。这样人们就会在道德上得到慰藉,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底层阶级”应该被关入监狱。
监狱逐渐取代了日渐萎缩的福利机构的职责,而且随着福利经费的不断减少,很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取而代之
一方面,消费者社会给了人们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消费者社会也不再为人们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对于我们而言,逐步成为非常规劳动者,打破地理上的限制,是我们的出路之一。
相关材料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第四章 工作伦理和新穷人
一小时心理学是一个专注于心理学科普的平台,引领你用美国高校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重新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那就马上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