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一,又到了线上学习《论语》的时间。晚上八点半,我准时进入会议。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第一至第七章的内容。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部门的长官,治理百姓。
冉雍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但是冉雍出生贫困,曾做过季氏私邑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季氏虽以礼相待,但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三月后辞去职务,仍追随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以德育民,因此,他认为冉雍可以担当地方长官,这也说明孔子对弟子冉雍还是比较了解的,冉雍这个人有理想,但是最终还是选择跟随孔子,专心治学。孔子非常欣赏冉雍才华,经常鼓励他,给他极大的信心。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冉雍的赞赏。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不错,他办事简约。仲弓说:如果态度严谨,而办事简便不繁琐,这样来治理民众,不也可以吗?如果态度粗疏马虎,办起事来又简单,那不是太粗漏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对。
居敬行简,是指处理事务的态度认真谨慎、深思熟虑,执行方式简便易行、适用实效。居简行简,是指处理事务的态度粗疏马虎、莽撞冒失,执行方式简单粗暴、不计后果。政务管理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影响深远,要功课做在前面,谋定而后动,不可轻率妄为,而下发的政令和执行的办法是操作层面,追求简便易行,实施效果好。
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生活可以简单,但是你不能用你自己做事的方式,去强迫别人按你的方式去做。操作方式要简单,如果下达政令草率、执行方法粗暴,很容易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段也说明,孔子不但学问高,而且能虚心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弟子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没再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不仅好学而以学习为乐,异常聪慧,领悟道理能够举一反三。他的品德修养很高,有过失反省修正,不迁怒别人,勇于改过,同样错误不会再犯。我们应当做一个智慧的人,修养应当反省自新。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颜回是比较优秀的,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经常会把工作中受的委屈带到家里,对家人进行责备、发怒。这是一种内心软弱的表现,也是自身修养不够的一种表现。
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值得大家学习。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为了一点小事,对下迁怒,对上不敢迁怒,这种心态不好。迁怒别人会犯更多的错误,我们要勇于改正自身缺点,平心静气地做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提高自我修养。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母亲向孔子请求周济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出使齐国,骑着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急需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孔子“君子周急不继富”财富的使用主张与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相同,财富两级分化严重就会带来社会动荡不安,满足生存是劳苦大众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政治管理上仁德养民最现实的体现,社会实现祥和安定取决于绝大多数人能否生活无忧。如果长期去救济别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一种不正常甚至扭曲的关系。经常施舍别人,往往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救急不救贫,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原思给孔子当家庭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做薪酬,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再推辞!多余的你可以回去分给邻里乡亲吧!
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心地很善良,为人很宽厚,不贪财重物,乐于救济他人,有泛爱众之仁德情怀。人生拥有财富能够带来心理满足和生存安全感,而分享财富会带来心灵的快乐和人性的光辉。索取和给予是心灵不同的境界。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评价仲弓时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整齐的双角,虽然不想用来当作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虽然耕牛的小牛够不上做祭祀牺牲,但长了一身漂亮而高贵的红毛,一对周正的角,那还是可以做牺牲的。孔子暗喻冉雍虽然出身低贱,但是他有做官的品德和才能,为什么不可以得以重用呢?英雄不问出处,天地不弃英才。说明孔子看人不看出身,看重的是才华和能力,只要有才华,就应该发挥他的作用。孔子能慧眼识人,看人看重的是内在,是一个人的能力。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啊,他心中能够长久地坚守仁德,其他的学生,只不过短期内能够做到而已。
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弟子颜回求知勤奋善思、做人安贫乐道、修身严于律己,在孔子看来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颜回能够坚守,其他弟子做不到。
儒学思想中“仁”的内涵对内是格物致知、恪守道义、修身律己,对外是泛爱众,前者是自我修养提高,后者是人生情感取向,而有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道路。在孔子的心目中,颜回是有才华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心里有坚定的信仰,能坚守心中的仁德,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愿,让孔子非常赏识他。
有文友认为,“仁”一是包含爱人、友善;二是“仁政”,从政要以“仁”来治理;三是指道德修养方面的“仁德”,当然,大家对于“仁”的理解还有很多,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
今天的线上读书活动气氛热烈,发言积极。有文友给大家讲历史故事,主持人还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在两个多小时的线上交流学习中,大家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