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叶,自汉和帝刘肇起,皇帝都很短命,最长的也只活到了三十六岁,导致新皇帝继位时都很年幼。
汉和帝即位的时候才十岁,汉殇帝即位不到半周岁,汉安帝十三岁即位,汉顺帝十一岁即位,汉冲帝二岁即位,汉质帝八岁即位,汉桓帝即位的时候稍大一些,也只有十五岁。
这些幼帝生活尚且不能自理,还妄谈什么执政?往往只好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临朝听政。
年轻的寡妇皇太后势单力薄,往往只得相信并依靠娘家人,把自己的父亲(国丈)和兄弟(国舅)找来,帮助管理国家大事。
这就是历史上的外戚当权。
如果小皇帝非皇太后亲生,成年之后,身边的宦官便挑拨利用,发动政变除掉外戚,大权落入宦官之手。
如此往来循复,宦官、外戚轮流把持朝政。
比如,汉和帝十岁即位,太后的哥哥窦宪把持朝政。
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
后来,汉和帝用宦官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宦官从此干政弄权。
汉和帝死后,汉安帝继位,邓太后的兄弟邓骘等掌权,铲除了宦官一党。
等到邓太后死去,汉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宦官又开始专政。
之后,汉顺帝因宠爱梁皇后,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弟弟梁冀先后担任大将军。
梁冀跋扈专权,在汉顺帝去世后,连续立冲、质、桓三帝。
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了梁氏势力,宦官又开始独揽政权。
汉桓帝去世后,汉灵帝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从此外戚窦武把持朝政,并密谋铲除宦官一党,不料被宦官势力反扑,外戚窦氏被灭族。
宦官再次成为胜利者,既我们所熟知的“十常侍”。
等到汉灵帝死后,汉少帝刘辩继位,刘辩的母亲何太后把持朝政,东汉迎来了外戚与宦官的最后一次火拼。
何太后的哥哥就是大将军何进,何进为了增加自己制胜的筹码,不重蹈窦武的覆辙,叫来了地方豪强董卓给自己助阵。
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外戚与宦官相互内斗,两败俱伤,地方豪强趁机上台,把持了政权,天下就这么乱了。
外戚与宦官不管怎么斗,都是窝里斗,谁也不敢动刘姓江山,东汉王朝是皮,外戚、宦官就是毛,皮要是没了,毛也就没了,但地方豪强、军阀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完全可以脱离中央政府而单独存在,甚至取而代之的。
所以,不管外戚与宦官如何折腾,天下都没乱,因为他们始终代表着皇权,代表着东汉政府,东汉王朝始终都在,无论是羌变还是黄巾起义,最终还是被东汉政府镇压了。
可军阀董卓一旦进入洛阳,把持朝政,东汉王朝就名存实亡,这个天下,也就乱了。
汉桓帝刘志初期,外戚“跋扈将军”梁冀掌控朝廷大权,嚣张跋扈,汉桓帝便与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人密谋,兵围梁宅,诛灭梁氏一族,政权落入宦官之手。
汉桓帝为了酬谢宦官,一天之内连封单超、徐璜等五人为县侯,时称“五侯”。
宦官又叫太监,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奇特的产物。
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
宦官本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出现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宦官大都出生卑微,文化素质不高,在治国理政上无所作为,胡作非为却很有一套。
由于遭遇独特,宦官大都心理阴暗,心狠手辣,本是“孤家寡人”,却异常贪婪,他们往往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欺上瞒下,假传圣旨,飞扬跋扈,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搞得乌烟瘴气,甚至把持朝政大权。
东汉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以自下而上推荐为主,考试为辅,征辟,则是自上而下实施选拔。
外戚、宦官一旦专权,把持了人才选拔大权,暗箱操作,贿赂成风,人才选拔就成为他们安插亲信,在中央和地方培植势力的捷径。
所以,有童谣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
注:本文图片搜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我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