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陀翁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难啃的文坛巨著,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才完成了第一次阅读,读完之后只觉得如释重负,脑袋嗡嗡的,想不出只言片语。
第二卷第四节讲了一位信仰不坚定的女士的故事。“既然人人都有信仰,那么这是从何而起的呢?有人认为,这一切最初是由恐惧而起,人们害怕森严的自然现象,便产生出种种想象,而这些想象中的事情其实都是没有的。我在想:照这么说,即使我一辈子都有信仰,我死了以后照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坟上会长出牛蒡草来’,像我从一位作家的书上读到的那样。这太可怕了!怎样才能把信仰找回来?”这位女士心中对死亡的恐惧让她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死亡确实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过分沉重的话题,人的一生都在寻找意义,但是没有一种意义不会被死亡破坏,死亡是一切的终结。陀翁借这位女士之口发问:如果信仰由内心的某种想象而生,死后信仰不就不复存在了吗,那么我们的信仰是否还有意义?是否还有必要去做出这样的想象?
“通过切实的爱的经验。您要设法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爱世人。随着您在爱世人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您也就会逐步相信上帝确实存在,相信您的灵魂确实永生不灭。如果您在爱世人的努力中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那时您必将坚信不疑,任何疑惑哪怕想窥探您的心灵都不可能。这是经过了验证的,确实如此。”以上就是佐西马长老所做出的回答。
什么是“切实的爱”?我不禁发问。很多次,在我神游四方或是深夜自白时,常常怀着巨大的激情想着,我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人类献出心脏的人,即使无法这么壮烈,也至少应该成为一个心中有爱,可以为人所依靠的人,为了全人类的事业,我愿意做出一切牺牲;可是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要我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人,我连一个都不想多见。我与人的距离越近,就越是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越是具体的人越经不起推敲。我观察过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人都像是NPC,诚然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特别的羁绊,但放眼整个世界来看,所谓的“特别”并不成立,只是不同的样本分散在了世界的各处,让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相似罢了,活在这个世界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当生命的流程结束之后,他们也将不复存在。我并非讨厌具体的人,只是没办法喜欢;也并非是出于傲慢而觉得除了自己其他都是不值得爱的人,因为我对自己的品格也并不肯定,无论我怎么表达自己对“具体的人”的看法,也无法否认我自己也不过是“具体的人”这片大花园里的一株小草这一事实。
这并不是一个中二少年的自白,而是一段真真切切的在我心中存在过的想法,我相信这样的想法不仅困惑过我一个人。或许我会努力去爱具体的人,这大概会是一段漫长的征程。最后,以佐西马长老的一段话结尾:“与梦想中的爱比较起来,切实的爱是一件严酷和令人生畏的事情。梦想中的爱图的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渴望做出人人注目的壮举。怀着这样的梦想确实连命也舍得,只要这过程不持续很久,而是像在舞台上那样快快结束,只要人人都瞧着他表示赞许。切实的爱则需要工作和毅力,对于某些人来说兴许还是一门学问。”
2.28初记
抽象的爱是否是真实的爱?我认为不是,抽象的爱爱的是人心中的一种理念,理念中的人是完美的,而具体的人是有缺陷的,如果连真实存在的缺陷都无法直视,那么又怎能称之为真正的爱。其实沉迷于抽象的爱是挺麻烦的一件事,这样的人不仅对他人有要求,自己亦会不够“具体”,ta会把自己套入一个又一个角色中,要求自己成为“理想的爱人”、“理想的学生”、“规矩的顾客”等等等等,但这并非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放下对理想的人、对抽象的爱的执念,放下社会对我们的规训,听从心中原始的呼唤,去做一个具体的人,便是爱自己、爱具体的人的第一步。
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