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的伊始,播种一粒种子,撒下一份希望,让生命充满期待!
3月之初参与生命教育网举办的21天读写营,共读了《课标(2022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的展开,国家教育部门有宏观方面的书面指导,那就是《课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课标的解读和认知是必须的,领会课标的精神和指导思想,了解课标指导的教育教学方向,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遇见是一种缘分,在需要时遇见就是一种美好!看到生命教育网有关21天读写营的推文,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报了名参加,因为初心就是想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倒逼”自己去“啃读”这本理论性极强、文字高度浓缩的“著作”。
这本课标早在去年就拿到手,可是一直都没有好好地把它读一遍,本来计划寒假时阅读它的,理清它的内容,了解它的指导,以及因为有做课题,想看看课标对所做课题方面的有哪些要求,可是还是没有行动起来。当然从2022版课标出来后,就陆续参加了一系列专家、名师们解读课标的讲座,可是之后对课标还是知之甚少。所以这次趁着读书营的活动就下定决心读一遍。初读这课标的前面内容,觉得还是能看懂它的内容的,可是越往后越觉得艰涩难懂,无法跟前面内容融合着看,找不到它们的联系点,可是庆幸的是领读单位发了第二周的周任务观看王崧舟老师对课标解读的视频,认真观看了视频,做了大量笔记,总算思路清晰了些,能把前后内容进行联系着读。当然,为了辅助群友们能更好地读好课标,主办方也会上传一些专家名师们的解读以及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会更清楚如何落实哪个点。在共读群里也有很多书友的解读分享,又可以从阅读他们的解读中增进对课标的理解,还可以看到自己不足之处,如:对课标认知不够深,还不能用教学例子来分析课标;问题探索途径不够广,对课标中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不知如何落实的地方没有通过强大的网络资源,没有通过信息检索来继续了解,还没做到孔子说的“君子不器”,作为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就是对平时的培训没有做一个很好的内化,没有做到“学而时习之”,学习了就应该实践,没有实践的输出,只有学习的输入,学习效果的留存率是很低的,这是学习金字塔原理告诉我们的。
一次的学习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的终止,反而是学习的开始,因为在学习中发现不足,才知学习的必要,才知学习的急迫。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愿往后余生,“学习”助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