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亲学成归来,开始为家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是17岁。
母亲归来,开始自己折腾着做各种衣服是在18岁。在母亲18岁时,父亲已经19岁了。
19岁的父亲,画在家具上的鸟、花、山水比老师傅更细腻生动。村里人建房租置办家具都是大事,都爱请父亲是做漆匠。
父亲做了漆匠后,一家人的经济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四个姑姑除了能在学校上学外还能不饿肚子。父亲对自己能为家庭帮上忙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更乐此不疲的投身到做漆匠的工作中。
生活得到改善的爷爷奶奶也有了新的困扰,大儿子已经19岁了,还没有谈过恋爱,当然也没办法娶上媳妇。当时的社会,对于谈恋爱是羞涩谈起,但是对于娶媳妇是大胆要求的,殊不知在娶媳妇之前是必然要走上谈恋爱这个阶段的。
爷爷奶奶不敢提“谈恋爱”这几个词,但是时常跟父亲在吃饭的时候谈到什么时候迎娶媳妇儿这样的问题,父亲总是把头低下不搭爷爷奶奶的话题,只顾把碗里的饭菜往嘴里送。爷爷奶奶有的时候会逗逗父亲:“你别不好意思,以后都要娶媳妇的!”
有的时候心情不好会朝父亲骂两句:“你个没本事的兔崽子,连个媳妇儿都混不到!”
有的时候见父亲不接话,也就转移了话题。
2.
父亲在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贫困和饥饿里,所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斗争肚子饿的问题。从初中退学,然后学漆匠,然后开始帮衬家里,每天忙碌的生活,让一个19岁的青年没来得及也没心思提起爱情这个词,现在突然就被说要娶媳妇了。
对当时的父亲来说,不知道如何去回答爷爷奶奶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还想好好的帮衬家里,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懂。不懂那所谓的娶媳妇儿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个还没有对任何女孩心动的青年来说,此刻他是茫然的。
但是对于在农村的适龄青年来说,只要家里人开始招呼娶媳妇的事儿就会有很多来自于村里所有人的帮助,有的甚至还会向邻村的人打听有没有合适的人可以介绍。
爷爷在地里劳作时跟邻居提起他的大儿子,邻居自然应和着帮忙找人介绍。何况在村民们的眼里,漆匠小伙子多么的靠谱,多么的值得去给村里的年龄姑娘们介绍。
3.
读者们一定会猜测,村里面介绍的是母亲。看来要让大家失望了,母亲此刻还在捣鼓自己的衣服,学习裁缝是自己喜欢的,但是母亲遇见的裁缝师傅是一个爱喝酒的师傅,每天中午一喝酒一大半天就被耽误了,母亲虽然学了两年但是也就学习了个基本。
学习了基本的裁缝技术,母亲也开启了自己做衣服的大门,母亲没日没夜的琢磨衣服,拿着布料为全家人做各种衣服,裤子裙子外套,母亲都能做。但是终归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裁缝师傅教过,虽然衣服也能成行,但是还是有点不那么大气。经常给人做的衣服款式奇特,不符合当时那个年代的审美。
做衣服是爱好,即使没人欣赏,母亲也一直保持着做,后来母亲和父亲结婚了,有了我和姐姐后仍然不时能够穿上母亲做的衣服。
不过此刻的母亲的身边还没有父亲,母亲的身边是一台缝纫机,父亲的身边是一群被念叨着要给他介绍媳妇儿的村民们。
4.
在村民的热心下,终于搜刮到了一个与父亲适龄的女孩。父亲19岁,女孩18岁,同一个村上了高中,在村里的学校当小学老师。
村民跟爷爷奶奶说了女孩的基本情况,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农民自己家能来一个上过正式学,并且还在学校这样的地方教书,自然老两口对于还没见的儿媳妇甚是满意。
父亲也想反抗,但是在当年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叛逆心理,也没有那么强大能够做出违背长辈的行为,所以反抗也只是一个闪过头脑中的一个想法。
于是,父亲和相亲对象见了面。
我暂且叫父亲的相亲对象叫阿姨吧!父亲和阿姨见面安排在村里那所唯一的学校里,安排在那里的原因是那里安静适合聊天,也因为阿姨工作在那里,熟悉那里也就不那么害羞。
见面的时候,父亲跟平时一样穿了一件破破旧旧上面还沾染着油漆的外套,穿了一双解放鞋,穿了一条还算干净的裤子,但是阿姨相对来说就很正式了,穿着白衬衫和黑色阔腿裤,脚下还穿了一双矮跟的高跟鞋。
父亲和阿姨见面在学校的一个班级教室里,教室里有几个学生的书桌,介绍两人认识的中间人没去,父亲和阿姨两个人也就只能在教室里左眼瞪右眼的互看彼此,偶尔问一两个在做什么工作,多大年龄,家里兄弟姐妹几个这样的话题。
5.
父亲回学校跟阿姨相亲自然没有相成,没相成倒不是阿姨没看上父亲,而是父亲实在是不太懂这样尴尬的场景能谈出什么。
阿姨对父亲印象不错,在相亲结束后,连着几天下课后都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去找父亲,父亲对于阿姨的态度是不热也不冷,找了几次了阿姨也就知道了,眼前这个“漆匠”对“教书匠”不感兴趣了,慢慢的阿姨也再也找过父亲。
这场以爷爷奶奶和村民们一厢情愿的相亲宣告破产了!
要说父亲在这次的相亲里有什么收获吗?当然是有的,这场相亲让这个一心研究画画和刷漆技术的青年第一次知道了爱情,也知道自己不得不面临婚姻的问题。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回到了学校,也想起了过去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和那个跟自己一起逃学的女孩。
未完待续......
阅读历史请点击以下链接:
无戒365天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