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开始卷起枯叶时,窗外的桂香已淡成一声悠长的叹息,重阳的脚步声来了。这节气像一枚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玉,在二十四节气里泛着独属于秋天的光。
山间的茱萸红得惊心动魄,那些关于茱萸的传说仍在血脉里流淌,王维插在发间的思念,杜甫独在异乡的孤影,都在重阳的秋风里凝结成琥珀色的乡愁。
登山路上,采药人的背篓里总装着三样东西:茱萸、菊花、糯米酒。这是祖辈传下的仪式,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抵御这日渐寒凉的秋意。当夕阳把山峦染成橘色时,采药人会摘下最饱满的茱萸果,用红绳串成项链,挂在每个孩子的颈间。那抹艳红在暮色中跳动,像永不熄灭的火焰。
陶渊明采菊东篱时,是否也闻到了重阳的炊烟?菊花在唐诗宋词里开得恣意,李商隐说"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清照却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花原是带着酒香的,当第一缕霜落在瓣上,酿酒人便开始忙碌。
将新采的杭白菊与糯米同蒸,待酒曲发酵后,再埋入地窖,开坛之时,满院便是金黄色的香气。
古人登高,原为避灾,可后来这仪式渐渐有了更深的意味,王维在异乡登高,见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缺憾;杜甫在夔州登高,叹的是"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沧桑。山巅的风吹散千年愁绪,却吹不散血脉里对根的眷恋。
重阳糕的甜香里,藏着最质朴的祈愿,做糕时在顶层撒上五色丝线,说是"五福临门"。蒸笼揭开时,白雾裹着枣香漫开,那是柴火灶蒸出的柴火气。
重阳的雨总是来得突然,雨滴打在窗棂上,像采药人竹篓里滚落的茱萸果,泛黄的旧诗笺上,"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墨迹已淡,可杜牧的秋意却愈发浓烈。
窗外,晚归的鸟雀掠过暮色,翅膀上沾着最后一缕夕阳,这寻常的黄昏,因了重阳的底色,忽然有了诗的韵律。原来最动人的传统,从来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个普通人家升起的炊烟中。
重阳从来不只是个节日,它是中国人集体记忆里的一枚书签,标记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对生命轮回的敬畏。这金秋的仪式,终将在血脉里代代相传,如那山间永不凋零的茱萸,岁岁红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