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吧,乐观的孩子也能教出来!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这几年也见过很多悲观的孩子,这类孩子他们更容易感到抑郁,他们在学校中所获得的成绩明显低于其具有的潜在能力,这一类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状况也往往不如乐观者。
乐观养成的基础在于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对于原因的看法,换句话说就是,对原因习惯性的看法----也叫做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关于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三个重要的维度需要考虑,一个是永久性,第二个普遍性,第三个是个人化。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区别就在于对这三个纬度的理解和解释上。
悲观的孩子总是认为坏事是来自于本自身个性上的缺点,它是不容易改变的,比如说和朋友闹矛盾,朋友讨厌我,他再也不会和我一起玩儿,这是个永久性的。乐观的孩子则认为坏事是短暂可改变的状态。比如说朋友生我气,他过两天可能就好了。而当好事发生的时候,悲观与乐观的孩子的反应正好相反,相信好事发生的原因是永久性的孩子也会更加的自信。因为这类孩子下一次面对困难也会更加努力去尝试。悲观者则会将好事归因于过渡性的原因,他们相信成功是永久性因素引起的,好事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这类孩子即使即使成功了也可能放弃,因为他认为成功只是一次意外。
另外一个维度就是普遍性。对失败解释是有普遍性看法的孩子,当他们仅仅在某一方面失败时,他们就会完全放弃。相信特定解释的孩子也许在某一方面有了无助感,但是他们仍会坚定地走完全程。面对好事发生的时候,乐观者会相信成功的原因能强化他做的每一件事,但是悲观者正好相反,他相信好事的发生只是由某一特定因素导致的。由此可见,悲观者更容易习得性无助。
除了永久性和普遍性之外,解释风格还有第三个维度,就是个人化。当坏事发生时,孩子可能会怪罪自己,也可能怪罪其他或者环境。失败时,经常习惯性的责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强。当坏事发生时,怪罪他人或环境的孩子对自身评价较高。
要培养乐观的孩子,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做错事,不要轻易就算了(让;我想到了那句害人不浅的名言:他只是个孩子)。当孩子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时,监管者必须让孩子学会对事情负责,然后进行改正(不然就是纵容)。在这之后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不要总埋怨自己。抑郁的儿童和成人,不论事情是不是他们的错,永远都会怪罪自己并且觉得愧疚。我们要教导孩子正确的看待自己,当错在他们时,他们必须负起责任,并且尽力修正其行为。当问题与他们无关时,他们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价值。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就是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任何时候,当你发现孩子有错时,要着重批评其暂时性的个人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要引导孩子迈向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一味指责他的个性,因为批评能力和个性这些不容易改变的会让孩子无助崩溃。
孩子最初的乐观和悲观风格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不仅从现实世界中得到,也会聆听父母如何批评他和批评自己能得到。如果他的解释风格逐渐变成悲观时,他就容易抑郁,难以成功。所以我们父母和老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来预防、改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