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为一种动物,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被本能驱使。按照我们意识层次的划分,有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反省心智差不多就是元认知、算法心智是我们积累的技能和行为准则,自主心智差不多就是潜意识。对于很多事情,比如学语言、学健身、学理财、学写作,在我们的反省心智里面觉得是必须做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反省心智思考没有深入,就无法改变我们的算法心智。算法心智是我们过去思考的概念,以及各种原则来决定的一系列对外界输入的反应程序。如何开车、如何解题、如何与人交往都是我们算法心智层面的事情。要让我们做某一件事有持续的驱动力,就需要通过反省心智或者叫作元认知的锻炼,来在算法层面实现改变,让我们意识到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自主心智大多数都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快思考部分,完成如何让我们更好的生存,更好的逃避危险。我们的刚需是无法突破自主心智层面的法则的,这是基因决定的。节食减肥经常会失败就是出发了自主心智中的本能,在我们挨饿后会调节激素让我们储备更多脂肪,来应对下一次“饥荒”的到来。
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就需要找到这个驱动力,只要我们有迫切的驱动力来驱动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就很容易完成,这个驱动力来自我们的刚需。我发现很多人在生活中立志要做成某一件事情,但是总是做不成,这可能是因为做这件事情只是他的一个口号,并不是它真正的刚需。那么什么是刚需?比如一个人要上厕所,他就一定会去上的,这就是刚需。他饿了会吃饭就一定会去吃这也是刚需。我们很多人说要去健身、要学英语或者学一项技能,但实际上做起来的时候并不会,一直走在开始到放弃的路上。这一般都是因为这个事情的目标不是他真正的刚需对于他来说没有一个驱动力去促使他完成这件事情。我身边大多数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他们很多人都是吃货,就算在半夜如果有人请吃烧烤或者吃火锅也会从被窝里面爬起来。如果听说什么地方有个很好吃的东西就算很远,他们也会不远千里跑过去尝一尝。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吃到好吃的东西,才是他们的刚需,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他们能把健身思考的利弊考虑清楚,获得像他们吃那么强的内在驱动力,那么他们的健身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如何找到刚需?特别是找到我们成长的刚需?我觉得需要从长期来考虑,从我们长期的收益上去考虑:什么东西对我们最重要,什么事情不做会有带领很大的损失?做了以后会有什么收益,当我们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的时候,那么就很容易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不去做就会落后,不做就会受到损失的驱动力,这就是我认为的算法心智层面的刚需。我们有什么样的刚需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认为什么重要,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写入了算法心智,会让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按照我们的价值观来行事。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元认知来发现这些偏差,打磨对什么更加重要的认知。这一章举的例子就是学习英语,我们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每一个人学习英语,可能都是十几年以上。但是这十几年以来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考试中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一旦完成考试,很多人都停止使用英语。我觉得我在英语学习上就是有一个不正确的认识,一切为了分数。在没有认识到学习英语有什么用处,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所以在英语学习上面的没有来自底层的刚需。我的算法层面默认英语的优先级很低,虽然偶尔会觉得要学好英语,但是在过程中不断的被舍弃了。这样的事情在很多人在健身上面也提现出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计划,比如要锻炼身体,要减肥,要锻炼腹肌,减肚子之类的目标。但是从他们的认知来说,这都不是他们的刚需。对于这些健身目标,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很多人只是随大流跟着去健身,或者看到木有一个朋友发朋友圈,或者是在看了某个鸡汤文章,然后就觉得自己应该去健身。他们的目标是由于别人外部给他们的,不是由于他们自己内部真正的需要。如果我们对某一个目标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好处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这个目标在未来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果不做我们会失去什么没有思考得足够深入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再发自内心的去做这些事情。在坚持那一章,老师举的例子就是学习英语背单词,当他把这个背单词的行为转化为一个每一个单词50块钱。其实我觉得更大的刚需可能是,如果他不获得这份工作,他可能失去很多,所以赢得这份工作是他的刚需。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容易被我们的观念塑造的系统。当我们的观念上促使我们必须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主的在潜意识里面把这件事情看的很重要,就很容易把它做到。
第一次尝试用语音直接输入做完成长记录,发现口语化表达错误会很多,也会有很多多余重复的词句。但是有输出总是比没有输出好,我尽量得适应这种方式输出,以便于在外面旅行的时候,也能坚持学习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