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故乡》,我们爱极了月光下的刺猹少年闰土。长大后重读,我们方才体会中年闰土的心酸。他收起了年少时的轻狂,怯怯的一声“老爷”,俨然一个“懂规矩”的中年人,像极了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我们。
无法融入社会的“阿Q”,我们取笑他活在了别人的评价里,用自欺去麻痹苦痛。而我们自己呢,始终在外界寻求存在感,却无法构筑出充实的内在和自我,总有几分像阿Q。
当年轻人通过读书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却发现世界的真实与残酷时,身陷其中的他们,也忍不住自嘲一声:“原来我才是那个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大抵是年少时不知其味,中学时读鲁迅,只记得茴香豆、百草园和热闹的社戏。
30岁后,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阅历,才发现当初课本上最“讨厌”的作家,竟成了最懂自己的人。
他的作品,文笔之微妙,谈锋之犀利,洞察之深刻,结构之精巧,就像一把盐,撒在了中国人精神的创口上,让人足够疼痛,也足够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