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学内容

人教2024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之后,对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的第一次系统学习,也是认识更大的数、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础。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并能正确地读、写这些数。

三、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抽象概念理解起来有困难。他们已经会数、会读、会写10以内,甚至20以内的数,并且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学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四、课标解读

1. 第一学段目标:

· 知识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常见的量。

· 数学思考: 在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 问题解决: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 情感态度: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内容要求

· 数的认识: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 数的表示: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 数位与进制: 理解位值制思想。

· 数的运算: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五、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十位”、“个位”,理解数位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

3.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4.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六、 核心素养的落实

1. 数感

·数感在本课体现: 通过“捆小棒”活动,让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发展到“一十一十地数”,直观感受到“十”作为一个更大单位的便捷性,这是形成数感的基础。

  · 估计意识: 在导入环节,出示散乱的铅笔,让学生感知“比10多”,但不确定是多少,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估算和数感。

  · 数的组成: 理解11是“1个十和1个一”,19是“1个十和9个一”,20是“2个十”,这本身就是对数的大小和结构的一种感悟。

2. 符号意识在本课体现:

  · 数位的引入: 这是本课符号意识的集中体现。学生第一次接触“十位”和“个位”这两个位置符号。理解“同一个数字‘1’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放在个位表示1个一”,是符号意识的一次飞跃。

  · 读写规则: 学习数字“11-20”的写法和读法,是将具体的数量(小棒)抽象为数学符号(数字)的过程。

3. 运算能力在本课体现:

  · “凑十”和“满十进一”的铺垫: 本课虽然没有正式的加减法运算,但“10个一捆成1捆”是“凑十法”的直观基础;“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是学习进位加法的算理基础。学生在这里积累的“十进制”经验,是未来理解所有运算的基石。

4. 抽象能力在本课体现:

  · 从具体到抽象: 学生经历“实物(铅笔、小棒)→半抽象模型(小棒图、计数器)→抽象符号(数字)”的完整抽象过程。尤其是“捆小棒”这一操作,是将10个离散的“一”抽象为1个集合“十”的关键步骤。

七、主要环节及问题设计

谈话导入——建立“十”的概念——学习11~19各数的组成和读法(摆一摆,说一说),介绍计数器,认识数位——学习20的组成和读法——生活应用

主要问题:

你能数出10根小棒吗?怎样摆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0根?

这1捆是几个十?这1根是几个一?所以11是由什么组成的?”(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X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在计数器上,个位满10颗珠子,怎么办?

八、教学反思

1. 借操作化抽象为具体: 整节课以“摆小棒”和“拨计数器”为核心活动,让学生在手、眼、脑的协同参与中,亲身经历了“十”这个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

2. 情境化激发兴趣: 从生活情境导入,在练习中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应用意识。

3. 注重数感的培养: 通过“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