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犹如作风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严重阻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基层工作中,文件堆积如山、会议冗长低效,过度注重台账资料、考核留痕,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部分干部对待群众诉求敷衍塞责、推诿扯皮,遇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政绩观扭曲变形,将个人仕途升迁置于群众利益之上。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精准找出问题症结,深入剖析其滋生的思想根源、制度漏洞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为后续的“治疗”找准“病灶”、开对“药方”。
一、靶向施策:创新手段,织密监督防控“天网”
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翻新的“伪装”,传统的工作方法已难以有效应对。我们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通过搭建智能化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工作流程的数字化、透明化,减少人为干预和繁琐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体系,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强化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协同效应。利用网络举报平台、政务热线等渠道,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让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群众的“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此外,建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督合力,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二、固本培元:完善制度,厚植清正廉洁“沃土”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彻底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筑牢制度的“防火墙”。一方面,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打破“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考核工作实际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关键指标,让那些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明确责任主体和追究程序,让制度的“牙齿”更加锋利,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此外,加强制度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分析等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规矩意识,让他们自觉遵守制度、敬畏制度。
三、重心下移:聚焦基层,筑牢服务群众“堡垒”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容易侵害的地方。我们要把纠治工作的重点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群众。严格控制文件会议数量和质量,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减轻基层干部的迎检负担。同时,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基层工作条件,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情怀。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让基层干部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符合实际。
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加强作风建设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弘扬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作风建设,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让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坚韧,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奏响作风建设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