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作为一种有趣的事,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可能很多老师都说,上美术课很轻松的,要学生照着书上的示范作品画就行了,如果这样去授一节课,他对美术课以及对学生还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忽略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艺术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万物相通,相辅相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基本的接受与欣赏艺术美的心理,时代再怎么改变,这种渗透不会减少,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不能完全忽视美术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能让他们一味的临摹美术书上的示范作品,更不能让美术课成为自习课的代言词。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种习惯。由于存在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倾向,造成“只重视技法、技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等现象。
美术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的作品数不胜数,这给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我们应紧紧抓住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下面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设计特色的情景教学,思想于情感体验中。
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尤为体现,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从小学会区分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单纯的讲授技能技巧,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欣赏六年级美丽家园中黄胄的《新疆赶集图》这幅作品时,我用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过赶集时人们的神态、衣着,以及对集市中琳琅满目的物品充满无限的好奇心,与他们一起走进其乐融融的场面,通过自己的笔,画出自己生活中热闹的赶集场面,这样既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即将流走的每一件事物。
二、结合美术实践教学,让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创作具有生活感染力的作品。
兴趣是每个人的生活老师,艺术教育重要性现在不言而喻,全国各地从儿童基础教育抓起,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与故事讲述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多种形式的设计,在六年级《秦岭兵马俑》的课程设计中,对以上两点的融合,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停有好多问题向老师咨询,整个课堂氛围极佳,在剪纸环节,学生们十分投入,将自己喜欢的兵马俑展现给学生,津津乐道。由此如何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学生在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将一种艺术课程有一种把玩的乐趣,不由出现很多创意点,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笑声的游乐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德育教育的渗入极大加强了美术教育中学生较为缺失的艺术美感与正面化创新的思考。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果一直体现“像与美”的问题,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美是无处不在的,但重视美育的过程、思想品德的传授更为可佳,它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溶于我们的日常和社会活动中,它使学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在社会中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体验到祖国山河的自然美,科学知识的深刻、严谨的美,生活丰富的美,从小培养这种为生活中正能量传播的精神。因而重视美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便更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总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但要从自身做起而且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机会,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