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时光匆匆,从不驻足停留。清楚记得2017年年底告别妻女父母,经过近二十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踏上了中非共和国这片神奇而又陌生的土地。来之前已经听说该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贫穷、饥饿、疾病、战乱、腐败象密布的乌云笼罩在这个国家的上空,真的身临其境还是被深深震撼了,世界上还有如此落后的地方。天是灰的,地是黄的,人是黑的,屋是破的。
有一次,造访我们驻地帮厨女工家里,年轻的女工家里没有男人却生了两个孩子,黑乎乎的黄泥涂墙的一间低矮小屋,没水没电没窗户,地中间就摊了一席子当床,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家徒四壁,什么叫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在我们工作的友谊医院大门口,经常有各种武装车辆呼啸而过,车上架了重型机枪,仿佛大战一触即发之势。即使在医院里面也经常可见手持AK47一身戎装的士兵擦身而过。
我们每天只能在医院的诊室与驻地宿舍二点之间移动,望着医院上空的成群飞鸟来来回回,还有医院四角的天空云卷云舒。饭后在院子里散步时,栅栏外一群衣衫褴褛的小泥鳅们看见我们经过,急急从家门口跑出来,一边挥舞着小手兴奋地冲着我们用中文大喊“你好,你好”,一边用各种架势向我们展示中国功夫。
在我们来到这个国家首都班吉后才发现,这里基本上每月一次发生大小不等的枪战。最严重的一次是去年五月份,远远都能听到持续而密集的机枪声,还有火箭弹落地后的炸裂声。那几天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武装直升机不断的头顶低空盘旋,晚上首都全城宵禁。
这样的日子不仅简单乏味、担惊受怕,而且和家人联系还不敢提起,只是简单模糊地说挺好的,不知不觉竟也过了一年有余。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艰辛,有困惑,有孤独,有无助;同时也有收获,有感悟,有成长,有欣喜。
2019年是人生的第四个本命年,后面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经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目睹了沧海桑田巨变的四十年,缈小如蚁的个人命运也随着世界、国家、社会的变革与快速发展呈波浪式的前进。回顾过去,总有些东西渐行渐远,慢慢随风飘远;也有些人、事、物渐渐沉淀下来,或喜或悲,或苦或甜,在脑海挥之不去。
作为一个七零后,从偏远的农村一路走来,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从北半球的祖国走到万里之遥的非洲,甚感幸慰。尽管童年生活略带灰色,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有的是跟随父母去田地间劳作时的种种辛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苦涩的记忆慢慢变得美好。
有人说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在心里最难忘的是伴随他一起成长的家乡一草一木,一河一桥。我的家乡在宁波东部大嵩江畔靠海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四十年前计划经济年代小村几乎与世隔绝,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凌晨从家乡出发到宁波城里时天差不多全黑了,外面世界发生什么事,全靠家家户户梁上挂的那只有线广播喇叭,时不时的它还要耍耍脾气罢罢工,幸好当时我的三伯心灵手巧,在他的三下五除二拔弄下,总能如愿让它发声。在我的印象中我奶奶一辈子只去过一次城里,村里大多数老人一辈子可能都没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方。当时一个大家庭四代人挤在老楼屋里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大部分的时光还是其乐融融。
江南的村落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基本上三步一桥。老家门口不远处有条小河,河面上有座小桥,这就是我们的宋家桥头,小桥在中国农村里其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对生于斯长于斯后来又外出谋生的我来说,却有种难以名状的情缘。从有记忆开始,我的生活始终围绕着小河小桥展开,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一直在村里度过,有一起长大一起玩闹的小伙伴,有童年时的酸甜苦辣。尽管后来外出求学,之后在城里工作,安家落户,但对农家子弟来说,家乡的小桥始终有一种难舍难分的心结,在桥上看两岸杨柳依依,屋顶炊烟袅袅,路边鸡鸣狗吠,小河男渔女洗,门前孩童戏闹,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但对久居城市的我来说,这情景真的成了一种别样的风情与奢望。小村虽然落后闭塞,同样也发生过或悲欢离合或刻骨铭心的故事,伴随着这些故事的一一展开,也见证着世事的变迁。
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家越远,没有了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没有了高朋满座的欢歌与笑语,没有了快速便捷的信息网络,心越发平静。有些东西却从脑海最深处慢慢翻腾起来,从暗淡模糊到渐渐清晰,最后一一在眼前漂浮。冥冥中有个无声的呼唤促使我把它变成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不仅仅是对发生在家乡小村点滴往事的记录,对逝去亲人的缅怀,或为一解悠悠淡淡的思乡之情,或为求得内心的些许宽慰,同时也为了更好的继续前行,是以为序。
2019年2月28日23:40于班吉市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