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门口的附近有条小河,自南向北经过村主路口时有座小桥,叫宋家桥头,当时的桥面是用三条长长的青石条铺设而成,坡度有点陡。有载重的农用手拉车经过桥头时必须得有人帮忙推上去才能顺利通过,这时少不了在河埠头洗洗涮涮男女老少的帮忙,好在农村人别的没有,有的是气力。每当有满载田作货的手拉车经过桥头时,村民们总自告奋勇的伸以援手。
村里有点文化的老人常常戏称,宋家桥头的级别相当于皇家的重要关口,要从此桥过,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村里还有清雍正年间由皇银出资建造的防海潮堤塘,简称皇塘。宋家桥头就在离皇塘三五百米左右的外面,桥面的三条青石其中二条中间有条不大不小的缝隙,估计是由于历经久远,桥基的松动所致。经过桥头的车辆需小心翼翼地通过,如一不小心车轮卡在缝隙里,进去容易出来难,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弄出来。
八十年代初自行车刚开始普及时,经常有小后生为了炫耀一下自己高超的车技,过桥时不肯下车,而是猛力蹬车想直冲而过,有时候不小心自行车轮子会卡到桥上的缝隙里,由于车速很快,往往发生人掉到河里的情形。幸好农村的男孩子基本上都会游水,性命倒无大碍,只是浑身上下变成了一只落汤鸡,回到家免不了招母亲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瘟小鬼啊,风头没出,出霉头了吧”。
改革开放后全村路面进行了改造,把石子路改成了水泥路,同时把小桥的青石条拆除了,改成了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水泥桥,路面与桥面高度一致。从此,过桥的车辆再无后顾之忧,想显摆一下的小屁孩对曾经让他望而生畏的这座小桥再也不放在眼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