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火枪的前世今生】❣@上官皖儿
在二十五史的《宋史》中有明确记载,《宋史·兵志十一》“器甲之制”载:“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南宋的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是府治所在。中国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现代枪械的老祖宗。
众所周知,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原本主要是道家炼丹的衍生物,直到南宋才开始在战争中发挥作用。两宋交替时期,军事技术家陈规最早研制和使用了管形火器,但这种管状火器还是比较原始的燃烧性火器。
北宋灭亡之后,淮河成为宋金界河,淮河南岸的寿春一直是南宋抗金前线。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不久南宋与蒙古进入战争状态,于是寿春又成为南宋抗蒙前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突火枪被寿春的“军火制造专家”发明诞生,只可惜历史忘记了这位古代科学家的名字。
古淮南地区的这一发明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华夏和安徽教育两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两宋》“宋代文化”对突火枪作了这样的描述:“宋理宗开庆元年,寿春地区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用粗竹筒制成,枪内装有‘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窠’射出去。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将燃烧性火器过渡到了管形射击火器,为金属管型射击火器——火铳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突火枪的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有一个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发射时以木棍拄地,一手手扶管身,一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后,射出碎石或者弹丸。子窠就是铁砂、碎瓷片、石子、火药等的混合物。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突火枪就是散弹枪。因为当时生产技术上的限制以及所用火药的推力相当有限,射程也就在百米左右,而且射击精度和射程比较难以控制。又因为其枪管为天然竹管,在射击几次之后,枪管的竹质部分会因火药燃烧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甚至直接导致炸膛。到元朝时,竹制的突火枪逐渐改进为金属制的火铳。
蒙古西征时,将中国使用火药的兵器传到阿拉伯,后来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明朝时,欧洲人以突火枪原理研制了佛郎机炮(加农炮)和火绳枪,这比火铳又前进了一步,也使得战场上的冷兵器逐渐被热兵器取代。
按理说,突火枪是第一代,火铳是第二代,火绳枪和加农炮已经属于第三代了,但,晚清时这帮洋人却用洋枪洋炮叩开中国国门,竟使泱泱中华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致一些仁人志士非常痛惜地提出,中国研究出火枪的雏形——突火枪,然后火药就成了烟花爆竹之类的娱乐性东西,为什么我们没有“多想一步”,却让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门户呢?
突火枪的发明在现代也是一个很凝重的历史话题,据说还曾进入过历史高考试题。题目在给出突火枪造型图案和《宋史》有关文字后,一问突火枪的外观、制造时间、结构及燃放时的特征;二问宋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的原理是否相同。第一问答案已在文中叙述。第二问的标准答案是:“今天的运载火箭和宋元时期的火箭的发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升空或向前,只是方向和规模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