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戴上耳机,耳边流淌着舒缓的旋律。两个宝贝已经熟睡,我轻轻打开文档——今天,想写写你。若定要取个名字,就叫“青梅竹马”吧。我们是同村人,我家在村子中央,临着小桥流水,你家在前街(读“gai”,东北方言里“街”的发音),虽隔一段距离,却从未走远。
村里只有一个幼儿园,我们同班;村里只有一个小学,我们又同班。到了初中,年级扩成四个班,我们竟仍分在二班——你说我们“都不是一般人”,果然如此。初三那年,学校按成绩重新分班,我们短暂分开了几个月。可中考结束,我们又考进了同一所高中,不仅同校,还同班。更巧的是,大学我们不仅同校同专业,还住进了同一间寝室。你说,命运的齿轮是不是早已悄悄对准了我们这两个性格迥异、却又无比契合的人?
我们都喜欢狗,尤其大狗。萨摩耶——雪橇三傻中的“傻白甜”,是你的心头好;而我独爱阿拉斯加。当然,只要不是疯狗,什么猫猫狗狗我们都毫无招架之力。只不过你一直坚持在养,而我最后养的一只阿拉斯加,叫九儿,是只小母狗。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把它送到朋友家,谁知它后来难产,生下五个宝宝后就回了汪星。从那以后,我不再养狗——每一个生命都意味着一份责任,而现在的我,竟有些害怕承担。
我们都爱美食。贯穿我们整个学生时代的美食榜单第一名,必须是抚顺名吃“麻辣拌”。我爱酸甜少辣,你爱酸甜重麻重辣。每次你的那一碗端上来,红彤彤一片,光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第二名,大概得是米线。大学时,整个寝室都为之疯狂,常去校门口那家店。老板看到我们都头疼——我们几个口味极端,醋、麻油、辣椒都要单独加一堆,瓶瓶袋袋摆满一桌。也不知道那几年,老板到底有没有从我们这儿赚回调料钱。第三名,是北行夜市天天排长队的炒冷面,那是我们青春里最熟悉的味道。还有焖子——我偶尔才想吃,而你却是见必买、买必吃。这些小吃,串起了我们一整个年少。
我们第一次结伴旅行,是刚毕业那年。我、你、H小姐、丹丹,特意去五爱市场买了同款不同色的“姐妹装”,然后一路奔向本溪关门山。十月的枫叶正红,我们奔跑在山路上,走过木桥,蹚过溪水,还一起爬上一棵树——那棵树可真不容易,一下子承受了我们四位“千金”的重量。第二次,只有你和我。我们去了丹东,徒步青山沟,乘船游青山湖。一路上,我们聊着分开后的工作,也聊起失联的H小姐,偶尔静下来,并肩看风景缓缓后退。第三次,是你陪怀孕的我去萨尔浒爬山。你和小慧居然追不上我一个孕妇——姐妹,该锻炼啦。第四次,还是在孕期,你陪我去故宫,我的朋友帮我在那儿拍了一套满族风情的孕照。我想为这段特殊时光留点不一样的纪念,而你穿的那身小众服饰,也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我们的友情从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它只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地刻进了一帧帧最平凡的日常里,却也因此格外牢固。如今,我们都成了妈妈。即使不常联系,每次再见,都如初见一般亲切自然。
真好,我们从未走散。你在,我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