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小时候,每到清明节的前几天,母亲便从集镇上买回一叠锡箔,扯来麦秆,据说这么一摆弄,它们就变成了值“钱”的金条、元宝。清明一大早,母亲便带上祭品,领我来到祖坟地,先铲起黄土盖上坟头,然后点燃“金条”、“元宝”,自言自语两句后,便虔诚地跪下来磕头。化为灰烬的纸钱随着春风袅袅上升,飘得很远很远。这是清明留给我的最初记忆。
后来上学了,每年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扫墓,心灵手巧的同学用折来的柳枝,和彩色的纸花,编织成一个个花圈,花圈中间是一个又大又粗的“奠”字,那时根本不知道这“奠”是何意。在老师带领下,全班同学排着队抬着花圈来到六塘河畔,祭奠长眠在这里的一一六位烈士。那时,墓前、墓后、田埂上都站满了学生,静静地听介绍,场面肃穆壮观。
儿时的记忆清晰如昨,孩时的天性,还不能完全懂得以忧伤来缅怀。成长的经历也加深了对清明的理解。特别是母亲的过世,我的记忆里才有了清明。在这以前的岁月里,清明对我只不过是一个名词,夹杂着几句唐人的诗句,就这么杏花细雨,朦朦胧胧地过去了。因为母亲给予我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我给母亲的除了这遥远的祈祷、除了每年清明时节给母亲坟头添上几把黄土之外,还有什么呢?现在祖坟那片地已经整理它用,诸多坟茔已难寻觅。虽还有诸如母亲在世时给先辈们送的“金条”、“元宝”,但我往哪送呢?常常在心中暗问,母亲会感到寂寞么?会怨怪我么?消息虽不能沟通,但想到她生前对我殷厚的期望,我对母亲的那份哀思和眷念就愈加深切了。
长大后的清明,是无法回应的一声称呼,是一份深藏心底的回忆,是诉说不完的怀念。面对黄土下的亲人,任何人都会想起在过去的岁月中,与他们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这份怀想,还让我们在对过去的追溯中,重温无私的奉献和拳拳的爱心。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因而,今年的清明,就不仅仅是一种纪念、一种哀思,也是一种继承、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就是要我们在所有的日子里,都会铭记生命的意义,并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