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观沧海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朗读,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

3.通过对比,体会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 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回到”建安十二年(207年), 曹操此时刚击败乌桓,统一北方,正值军事巅峰。  他登临碣石山(今河北昌黎或辽宁绥中一带),面对渤海,豪情激荡。 挥笔写下《观沧海》 ,如果你是曹操,刚打完胜仗,站在高山之巅,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会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他是在平静地看海,还是带着某种强烈的情绪?  他看到大海之景实际有哪些不同?

二:教学情境

教学任务一:整体感知,览沧海之景

活动一:初步朗读,读准字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活动二: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1.指导朗读节奏:四言古诗 二二停顿

2.个别读

3推荐读

4.填空读

东临_,以观_。

水何_,山岛_。

树木丛生,百草_。

秋风_,_涌起。

_之行,若出其中,

_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活动三: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古诗,初步感受沧海之景。

向东登临碣石山,来观看苍茫大海。

微微的水波荡漾,大海中山岛耸立。

树木密集的聚在一起,草木长得丰密繁茂。

萧瑟的秋风吹过,大海上波涛汹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极了,写下这首歌来表达志向。

教学任务二:反复诵读  想诗人之情

活动一:诵读全诗,用一个词概括沧海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曹操登临碣石山,他看到大海真__啊,因为__。

活动二:结合写诗背景,想象大海之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思考:北征乌桓,曹操军队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此刻,曹操登上了碣石山,俯瞰眼前苍茫的大海,豪气顿生。看到微风拂过,海面上__,远处,___。看着这巍然屹立的山岛,他想:此次北征乌桓,大获全获,祖国的北方已被我牢牢握在手中,对北方土地的控制,不就像大海中的___,___?

看,那海岸边的树木百草,长得多么___!

看,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海面上顿时___。

这波涛涌动的大海,多像我此时抑制不住的豪情啊!

北方已经被征服,征服天下,也指日可待了吧!

看!日月星辰,不都像是被辽阔的大海包蕴,在大海中运行吗?

终有一天,我一定会像曾经登临过此山的秦始皇、汉武帝一样,___。

不信!你看这海,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千军万马!日月升沉,不过是我掌中的棋子;星河倒悬,终将臣服于我的旗帜!”

活动三:对比差异,体会不同

此时,如果登临碣石山的是你,曹操眼中的哪些景和你看到的是不一样?怎么会不一样?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任务三:对比品读,品心中海

活动一:换词品读,体会情感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波涛涌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之行,必出其中。

活动二,改诗品读,体会情感。

东临碣石山, 以观沧海水。

水何澹澹兮,山岛竦峙然。

树木丛生茂,百草丰茂繁。

秋风萧瑟起,洪波涌起翻。

日月之行也,若出其中间。

星汉灿烂矣,若出其里间。

幸甚至哉矣,歌以咏此怀。

四言诗音调铿锵,读起来更有力量。

五言诗多了曲折,婉转,无法抒发激烈的情感。

 

教学小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