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小E,每天忙到脚不着地、加班到半夜,每次他都抱怨到:“最近太忙了,事情太多了,总是做不完。”有时候半夜凌晨一两点还在处理工作邮件,我常把他比喻成他们老板身边的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可是前段时间,却听到他跟我说他被辞退。我大吃一惊:“你不是你们领导的心腹,你可是半夜还在卖命工作、周末无休啊?”他苦着脸:“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每天到公司,一大堆的事情让我不知道从何下手,重要的事情让我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我只好去做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而且我做着毫不费力的。每天的熬夜工作让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白天的工作,这样长期累积下来,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持续走低。上周我办砸了一个case,老板就找到人事,要我请辞。”“我一直觉得,我加班、把工作大包大揽,这样的努力,老板是看得到的。”
和小E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假装勤奋,低效的加班、不必要的流程,都让我们给自己注射了一支强心剂:“我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老板你看,我有很努力地在工作。”
没有效率,没有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增长的,都是假装在上班。
我一直以为,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比如说我的待办事项清单里面很多标红的,大到部门会议,小到催对方回复邮件。这样我的清单越来越长,我利用代办事项这个功能跟踪、安排行程的效率越来越低,我打开这个功能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后来发现,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工作,根本就是伪命题,工作永远是做不完的,而我可以控制的,就是在少做一点事情。
工作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我们开始了多少项工作,而是我们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有时候适当地放手和屈服,也是必要的。
最近读了吴军老师的《见识》,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处于假装努力、伪工作的状态。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自己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少做一些事情,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着时间把所有事情都凑合做完。我们要站在“做什么能让公司最大受益”的高度去工作,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事情中,选择哪个对公司最有帮助的去做,而不是简单应付老板派下来的任务、向老板交差。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积极工作最大的受益方是自己。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对自己、同事、上级所给予的机会待遇有不满情绪,导致工作情绪消极、不自觉地成为不动脑筋、只是机械式地完成上级交代任务的伪工作者。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遇到伪工作的管理者。很多情况下,身为管理人员,他们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和选择:什么事情需要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途、这样做对自己团队成员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在公司就遇到过动不动就修改某个工作流程,最后改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给不同的team造成额外的工作负担的情况。
没有给公司流程上带来改进、用户体验上带来升级和价值、增加公司收益的事情,都可以视为无效的工作,这是以结果为导向来判断的。你的领导不会在乎你在这个过程中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一般都很注重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没有,推翻重来。
有段时间,我们都在炒一个概念“10000小时定律”:只要你在一个领域深耕时间足够长,只要你在这份工作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刻意练习10000个小时,你就可以成为专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而已。成功离不开长时间的深耕细作,但同时,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智商、运气、家庭和生活环境,但是可惜的是,即使这些所有因素加在一起,也无法成为成功的充分条件,成功只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小概率事件。
误区一:简单重复
10000小时定律,如果是低层次的重复的话,比如说做数学题机械式地做重复已经会做的题,而不去总结这道题背后出题人的思路和解题方法,那么下次出题人换一个方式出题,你还是不会做,有什么用呢?在工作中,如果只是重复一些已知的技巧和操作,没有半点技巧和管理能力、思维能力上的提升,这种人迟早要被计算机替代,或者说,当出现更加智能化的操作系统时,这些人的岗位是可以被替代的。
凡事做记录,记录自己做某件事情花费的时间、大概流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解决办法。那么下次类似的问题出现,你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
伟大的事情,大多是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并一点点构成、累积的,如何从简单的重复中找到愿景目标乃至规划好职业道路,如何避免一生消耗在简单无意义的重复中,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你的愿景、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对应的战术是什么?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我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我爸老说我好高骛远、做事不脚踏实地:想得大、做的小。我确实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箴言,我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却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不向人请教、不总结失败的惨痛教训;觉得失败就是失败了,再来就是,于是不断地简单地重复失败,在尝试-失败-尝试的循环中,花费的时间远远不止10000小时。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林妹妹郁结而终,她在贾府里,只有宝玉一人能懂她,因为她才气颇高,想问题想的很深。可以说,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挖的越深、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和现实中的很多自诩为“专业人士”一样,他们觉得自己在各自的领域已经是首屈一指的行家,不愿意去了解除了自己行业以外的领域,当别人对他所熟悉的知识结构发表不同看法时,他们嗤之以鼻到:“你不是这一行的,你不懂。”,对于他们而言,很难用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去面对批判性意见,也一辈子固守一个行业,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不同的是,有一类人,当他们掌握了一个方法,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流的成就,职业道路也越走越宽。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第一层是换位思考:如果我处于他的地位和处境,是否会这样做?第二层是三思:不以我为中心,是不是我错了、他对了;如果还是没有觉得自己错了,那么再思考第三遍,是不是我的境界不够高,不能理解他?第三层:如果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找出其中的合理性。就比如说有个同事无缘无故地骂了我一句,摆在我面前三种做法,一是骂回去,当时会很爽,事后相处会很尴尬;一种是装作没听见;第三种是思考为什么她会没理由地朝我发脾气:是最近怀孕情绪不稳定,还是项目进展不顺心,还是在哪里我得罪过她?如果找到这个原因,不仅能站在对方的处境思考她的处事,还能更了解人性。我很变态的选择了第三个,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发现我哪里做的不对,但是可能是我没发现、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还要继续反思。
逃开这三种思维误区、避免踩雷。有效地在工作中持续精进、提高效率,避免陷入伪加班状态,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思维和能力上的提升,也给公司和自己带来更大的收(受)益。那么,有一天,你会是那20%。
我等着你,成为那20%。
365天,每天坚持写作第12/365天;
距离30岁的倒数第1677天。
上一篇文章:认识你自己 | 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注:点击此处即可浏览本文在微信公号【嗑瓜子的大蛋】(ID: Danahuibaofu)同步发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