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紧张刺激的升棺表演,俩人的肚子都有些饿了。上岸之后,找了家人多干净的馆子就坐了进去。姚瑶说:“哥,昨天在火车上没吃好,今天可得美美地吃一顿。您见多识广,点菜的任务就归您了。”
慧川说了声好:“点菜也是一门学问,点好了真不容易,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今天只有咱俩,少点几个特色菜就行了。还有晚上呢,总不能一次就把龙虎山的特色都吃完了。”
龙虎山是道家祖庭,人杰地灵,特色菜确实不少。慧川先去看了看鱼,只见鱼缸里有一种不大的鱼,通体透黄,游的正欢。服务员介绍说,这种鱼叫黄角鱼,是泸溪河的特产,肉质细嫩,没有小刺, 差不多三条一斤。 黄角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能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对头发和皮肤特别好。慧川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问了一下,一份三条,赶紧点了一份。接着又点了一份赣菜中久负盛名的米粉蒸肉。这道菜虽然全国各地都有,但不得不承认赣菜是老祖宗。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在他大名鼎鼎的《随园食单》中,就详细记载了这道江西名菜的做法。然后,慧川又点了一个名字很好听的菜—六月热冻,其实就是蒸蛋羹,只不过是用腌酸菜的浆水蒸的。慧川喜欢做饭,手艺也相当不错,蒸的鸡蛋羹,软嫩光滑,一直广受好评,但从来没想到过用酸浆水来做,今天可要开开眼了。随后又点了一个野菜笋丝汤,两碗红米饭。
姚瑶说:“哥,你怎么不点个南瓜汤呢?”
慧川笑了:“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想吃革命传统饭,等啥时候你跟我去了井冈山再说吧!”
酒自然还是慧川赞不绝口的全良御液,依然是俩人平分,一人半斤。
赣菜虽然不在中国八大菜系之列,但历史悠久,名气很大。口味以咸香酸辣为主,但都不出头,比较柔和内敛。江西人也喜欢吃辣椒,但比起湖南、四川,差得很远,倒是和贵州、云南有几分相像。三菜一汤一瓶酒,俩人酒足饭饱,颊齿留香,回味无穷。
慧川多年来,穿梭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到一地,总是会特意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和美味佳肴,对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推崇备至,颇有心得。看着吃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的姚瑶,慧川笑着说:“走吧,咱坐竹筏去,好好看看龙虎山的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个景点!”
龙虎山的竹筏,每个可坐九名游客。今天游人不多,慧川和姚瑶的竹筏坐了六人就开船了。竹筏的两头各有一个艄公,手持竹篙,一身渔夫打扮。笑容可掬,格外油滑。船头的那个,几句开场白后,就厚着脸皮向每人收十元的讲解费。这似乎已成了很多景区水上项目的惯例,武夷山、白洋淀、泸沽湖,概莫如此。
在慧川的记忆里,只有四川成都蒲江县的石象湖是个例外。石象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个寺院,名叫石像寺。湖水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却“九沟十八岔”,如同水上迷宫。乌篷船的船舱里,桌上放着古色古香的茶壶茶杯,还有几个小竹篮,装满了蒲江县的特产—各种颜色、各种口味的米花糖。船娘的衣服、头巾和围裙都是蓝底白花的,脚穿黑布鞋,看上去十分素净。一边摇着船,一边缓缓的讲着石象湖的故事。游客们喝着茶,吃着米花糖,看着美丽的风景,听着船娘讲的故事,如入仙境。而这一切,都包含在门票之内,不再向游客多收一分钱!唉!只可惜这样的景区,如同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啊!
姚瑶投来征询的目光,慧川叹了口气:“入乡随俗吧!”
收了钱的船工,心情大好,一边撑着船,一边指指点点,讲述着龙虎山和泸溪河的故事,重点是龙虎山有名的“十不得”。
泸溪河发源于福建南平光泽县的原始森林里,沿途经过云台山、象山、圣井山、上清镇、正一观、仙水岩、马祖岩,汇入信江,再进入鄱阳湖,最后注入长江,全长286公里。在龙虎山景区的这一段,长度为43公里。河水清澈见底,水色碧绿,恰似一条蜿蜒曲折的绿色绸带。奇峰怪石、青松翠竹遍布两岸,坐在竹筏上,阳光照耀,清风扑面,如同置身于山水画廊之中。慧川在湖北恩施、宜昌,都分别坐船游览过当地的清江画廊,那是非常美妙的经历。即便如此,还是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艄公说,龙虎山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很多,最美的共有十处,在竹筏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百姓称之为“十不得”。哪“十不得”呢?就是:
云锦披不得、道堂坐不得、石鼓敲不得、剑石试不得、丹勺用不得、仙桃吃不得、莲花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仙女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
有诗为证:
云锦飞挂彩门开,
道堂扬波带福来。
石鼓无声天外响,
仙桃甜美入心怀。
玉梳梳心不梳发,
丹勺水旱两消灾。
千里有缘仙菇现,
三生有幸石莲开。
情侣峰下情永固,
仙女岩前上瑶台。
龙虎山原名就叫云锦山,就是因为我们面前的这片五彩石山而得名。你们看,它多像一块五彩斑斓的云锦啊!
慧川抬眼望去,只见这片石山:宽幅百丈,陡峭如壁,五彩斑斓,光彩如锦,就连河水也披上了五彩纱巾。
艄公说,传说当年织女来到这里,与一个年轻英俊的艄公相爱,亲手织成了一块披肩,送给了艄公,做为定情信物。后来玉帝急召织女回宫,便留下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这就是龙虎山“十不得”中最好看的“云锦披不得”。
蓝天白云,山青水碧,鱼鹰成群,白鹭翱翔。竹筏顺流而下,艄公唱起了山歌:“满山的松树青又青啰喂,满山的翠竹根连着根啰。龙虎山上风光好嘞,泸溪河水哟深又深啰喂。”歌声随风飘荡,回音悦耳。
竹筏来到了道堂岩下,这里就是“十不得“中的“道堂坐不得”。这是一座60多米高的山岩,岩下水流湍急。临水一面被河水冲刷成了一个很大的洞穴,很像道教做法事的道堂。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个岩洞前激流滚滚。过往船只,常被打翻,葬身鱼腹。渔民船夫,避之不及。张天师来到这里,发现岩洞里藏着一只修炼成精的三脚乌龟,在此兴风作浪,残害生灵。张天师怒从心起,挥起利剑,将妖龟斩首。乌龟的脑壳顺流而下,变成了不远处的龟首石。从此以后,这里再也没有翻过船。每当舟船经过这里,总能听到一些声响,或似敲钟擂鼓,或如低吟浅唱。传说这就是张天师在水下做道场,为过往船只祈福。
不远处,一座石峰从水底凸起,孤峰独秀,顶部浑圆,像一面巨大的石鼓,所以被叫作“石鼓敲不得”。 它又像一个巨大的蘑菇,所以也被叫做“蘑菇採不得”。
传说这个石鼓原来是铅山葛仙祠里的神鼓。这面鼓,一年敲一响,鬼怪发抖;一年敲二响,五谷丰登;一年敲三响,六畜兴旺。有一天来了一个游僧,不懂规矩,连敲十响,惊动了天庭,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不服,一气之下便跑到了龙虎山,在泸溪河中安了家。
慧川小声对姚瑶说:“艄公说的这个葛仙祠,在离这里大约150公里的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的葛仙山上,也是一座著名的道教名山。葛仙山和龙虎山一样,也是武夷山的余脉。葛仙山很美,奇峰、异石、云海、松涛,和黄山有几分相像;东汉时葛玄在山上修道,后来成了神仙,所以叫做葛仙山。山上至今仍有试剑石、道人石、龙舌池、七星井、仙人足印等奇观。站在葛仙山主峰眺望四周,九条支脉如九条苍龙,蜿蜒曲折,遍布四周,人称’九龙窜顶’。因为是4A景区,门票也不贵,只要30块钱,比龙虎山便宜多了”。
姚瑶有些疑惑的说:“初中历史课本里,提到过东汉的葛洪,和你说的这个葛玄是同一个人吗?”
“不是。葛洪实有其人,在《晋书》里有他的传记,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化学家,葛玄就未必了。据说葛玄是葛洪的本家爷爷。有一本书叫《神仙传》,据说是葛洪写的,里面把葛玄列入了神仙行列。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很可能是唐朝人假托葛洪之名写的。因为志怪小说,从目前看到的史料记载,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葛洪因为医术高明,他的炼丹术被传得很神,唐朝人把他奉为神仙,他爷爷辈的葛玄也被唐朝人列入神仙榜,还是有可能的。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咱俩也应该到葛仙山去看一看”。
这时,只听得艄公又说:石鼓峰从侧面看,很像一个人的剪影头像。有人说像鲁迅,也有人说像高尔基,所以一些有学问的人又把它叫做文豪峰。我读书少,看不出来像哪个人。你们知道我们当地的娃儿把它叫么子吗?叫哈巴狗!童言无忌啊!他们可不晓得文人的心思。算了,不说了,我们还是把它叫做石鼓峰吧!
然后又指着远处山上的栈道说:看到那两座离得很近的山峰了吧?那个地方就是我们龙虎山的“一线天“,走过栈道的都知道那里狭窄昏暗,还不停地往下滴水。长度大约35米,高度大约30米,宽度只有1.5米。从这里看,这两座山峰就好像被人用刀一劈两半。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初来云锦山炼丹,土地爷不肯:“我的地盘我做主,你是哪里来的野人,竟然异想天开,想在我的地盘落脚?除非你道法通天,一剑把这座山劈开,我就依了你。”天师微微一笑,拔出宝剑,运了一口气,一剑劈开了山峰。士地爷吓得脸色发白,连忙拱手作揖:“神人神剑!在此修炼无妨。”所以说,这座山峰就是当年张道陵的试剑石,我们把它叫做“剑石试不得”。
再往远处看,那边的一座山峰,像不像一把勺子?传说西汉末年,龙虎山有个怪人叫“绿毛仙”,他遍体绿毛,隐居在碧鲁洞里炼丹,炼出的丹药能治百病,用的就是这把大勺子。东汉时,张道陵来到龙虎山,太上老君奏明玉帝,将“绿毛仙”召回天庭,大勺子留给了张道陵炼丹用,所以这里被称为“丹勺用不得”。
眼前的这座山峰名叫仙桃石,就像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大桃子。传说这是孙悟空从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偷来的仙桃。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与二郎神打斗时,飞经龙虎山上空,被美景吸引,不小心将刚咬了一口的仙桃掉到了泸溪河中,变成了仙桃石,俗称“仙桃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