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㊴-㊶
㊴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㊵子曰:“作者七人矣。”
㊶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贤者辟世。首先有一前提条件。无道之世,孔夫子生活在那个时代,春秋,礼崩乐坏。孔夫子感叹,贤者辟世:说贤德的人,已经开始辟世了。何为辟世呢?就是不理尘世之间的事情,自得清静,称之为辟世。所以我们从一个贤者辟世,可以看到,其实孔夫子认为是应该辟世的,所以称之为贤者。
其次辟地。其次呢避开了某个地方。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自己的取向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可以辟世,而有的人不能不理尘世,那怎么办呢?这个国家是危乱的,这个时候开始换一个地方,称之为辟地。
其次辟色。色:我们把它往广义了讲,就是已经显露在外的,不好的东西。往狭义来讲是不好的脸色。举个例子,比如说在一个邦国为政,为政的时候,君主已经露出不好的脸色,这个时候我们就该知道了,其实在这个地方已经做不下去了,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周游列国之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时候鲁国的国君以及三桓已经容不下孔夫子了,所以这个时候选择了辟地、辟色。
其次辟言。已经开始恶言相向了,已经开始相互攻击诋毁。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避开的。这里的讲了几个其次,这里的其次并不是指贤者的次第,而是指事情的大小,指自己才华的大小。何为贤者呢?德才兼备,称之为贤者。称之为辟世的人,说明这个人的德和才是足以治世的,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辟世。辟地,同样他的德和才是可以治理一个诸侯国的,可以治理这个地方,而邦无道,选择了避开。
《论语》当中多处提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说到南容,孔夫子是赞同的,为何呢?在国家有道之时,他可以不废弃自己的才华,让自己有所施展;而邦无道之时,可以让自己免于刑戮。这个时候就是懂得辟的重要性。
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夫子又说,能这样做的,已经这样做的,有七个人,具体这七个人是谁?众说纷纭,这里《论语》没有讲,所以我们也就不去讲那七个人具体是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话看到,孔夫子赞同贤者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并且已经这样做的有七个人,避开了世俗之间的事情,这是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孔夫子的感叹。
我们通过这句话延伸到我们生活中来,我们看这句话的重点。第一个是贤,贤者辟世,辟地,辟色,辟言。为什么要避开呢?避的是无道。如果国家有道,政治清明之时,是不需要去避开的。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圣贤文化,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贤者,德才兼具。当有了德以后,我们才懂得避开无道,有了才以后,有了智慧,我们才识得什么样的事情是无道的。
举几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说我在一个企业参加工作,我要懂得避开无道。如果这个企业,做的是不合道的事情,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懂得避开了。其一,可能选择离开这家企业,如果暂时不能离开,那我要懂得辟,辟什么呢?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不去做欺骗他人的事情,这个称之为辟。我们和朋友相交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比如说朋友做的事情,如果是无道的,我就懂得推辞,懂得避开,不与他相争,不与他同行。
生活当中很多小事情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成为一个贤者,就不会与人计较。比如说在路上,我们开车,碰到一个蛮横无礼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懂得了,他不讲道理,我们不会与他相争,是为了更好的保存自己,我们与他相争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这个事情也是没有结果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与人相争,就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楚。当我们与他人不停地争论是非对错,不停地计较,其实只会让事情变得更不好,而且也会让自己可能受到某些伤害。
这句话我们再连接上一讲,“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孔夫子就说了,“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其实在讲什么呢?说子路啊,我们作为一个贤者,我们要懂得避开这些事情的。我们之前讲到冉雍,讲到闵子骞,冉雍和闵子骞,都是以德行著称的。所以我们看冉雍,曾经也为季氏宰,做了三个月,言不能尽听,所以冉雍就离开了季氏。
那我们再看闵子骞,请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子直接就拒绝了。“善为我辞焉。”他是不去的。所以这就是贤者,他是懂得避开的。如果不能辟世,那我们就辟地;如果不能辟地;我们就辟色;如果不能辟色;我们就辟言。
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当我们跟别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别人已经显露不好的脸色,已经开始有一些形态,我们是可以看到对方是不喜欢我们的,是不欢迎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懂得巧妙地避开。
我们这里再重点讲两个字:一个是“贤”,一个是“辟”。首先我们要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有德行,让自己变得有才华,让自己变得有智慧,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贤者,贤者才懂得避开一些没必要的麻烦。举个例子,说在感情当中,有的人总是受到伤害,遇到了渣男,遇到了渣女。就是因为我们不懂的辟,因为看不清楚对方的为人,看不清楚对方的品性。那想要看得清楚,首先我们要成为一个贤者,我们是有智慧的,我们是有德行的,才可能看的清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事情,看他怎么去处理事情,怎么去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如果这个人是极端的,如果这个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懂得避开了,我们没有过深的交往,就不会受到伤害。我们做生意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被骗呢?就是因为不懂得避开,想懂得避开,我们就得是贤德的人。我们有德,不会轻易的想象不劳而获的事情。其次我们有智慧,有才华,可以看得清楚才能避免让我们自己上当受骗。避不开的原因,就是我们看不清楚,看不明白,或者自己还有贪欲,还有贪念。我想贪这里面某一样东西,我还留恋什么,故而就形成了最后的伤害。
所以整个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贤者,德才兼备,之后我们就开始懂得,避开一些无道的事情,让自己少受这些纷纷扰扰,这个时候生活自然会变得清静,会变得自在。
我们先回顾一下讲过的内容,孔夫子感叹,“莫我知也夫”没有人了解我呀!这个时候身边的子贡,就提出了疑问,怎么会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夫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夫子说,知道我的或许只有老天吧!我在做着下学而上达的事情,可是似乎没有人了解我,没有人理解我所做的事情。
接下来公伯寮愬子路与季孙,子服景伯告诉孔子这件事情,说我还是有能力杀掉他,并且陈尸街头的,孔夫子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说这不是公伯寮的问题,这是天命所致。何为命呢?无法主宰,无法掌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在想什么:季孙氏不是推行大道之人,不是推行周礼之人,我们杀一个公伯寮,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所以在感叹礼崩乐坏,在这个地方是无法推行仁道的。那么我就去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过程当中,依然发现推行不了仁义之道。时势所致,这个是无法掌控,无法改变的。那么进而孔夫子又感叹,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说贤者都已经开始辟世了,开始远离这些纷纷扰扰,与世无争。可是孔夫子虽然这样说,自己也并没有选择去辟世。
为何没有选择去辟世呢?我们接下来就要讲了。
子路宿于石门。宿:夜宿。石门:是一个地名。鲁国的外城门,因为回来的比较晚,所以城门已经关闭,就只能住宿在外城门这个地方。
当他清晨回到鲁国的都城之时。
晨门曰:奚自?晨门:晨指的是看守城门之人,所以问子路,你从哪里来?
子路曰:自孔氏。说我来自于孔氏,他并没有直接说来自于孔子那里,而是说来自孔氏。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孔氏在鲁国当时是很名望的,一说孔氏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就来自于孔子的家里。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说,是不是那个知道不可为,依然还要去为的那个人呢?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几乎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大家都知道礼崩乐坏,周礼、仁义之道,是推行不下去的。其实这句话也同时在说呀,何必呢,大家都知道行不通,为何孔子依然执拗地要去做这件事情呢?
那我们再延续刚才的话题,贤者辟世了,要不然辟地、辟色、辟言,总之是避开。那我们看孔夫子并没有避开,而是选择了知其不可为,依然要去为之。我们就要思考了,为何会这个样子呢?有的人选择了放下,选择了避开,而有的人选择了依然坚守。命也,无法主宰的东西,无法掌控,无法改变,那个是时势,那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学习的是担当。担当当中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在不能改变的大的形势下,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儒家的思想。君子怎么可能不去弘扬道呢?怎么可能不去推行周礼呢?仁以为己任,别人可以放下,我放不下。所以我依然要去担当,并且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这一生,都是要做这一件事情的,故而说他任重道远。
那我们在看生活当中,有的人选择放下,而有人选择继续担当,区别核心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去想,在一个企业当中,有的员工可以选择离开,而谁不能离开呀,老板可能不能离开,或者跟这个企业有着深深感情的人不会离开。说这个企业是我从一开始就跟着一起做的,一起打下现有的江山。我怎么能离开呢?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能轻易地放下,其核心原因是重视与否,跟他的感情是否深,如果感情是至深的,自然就会去担当。
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已经开始放弃了,说我想要离开,而有的人不舍,为什么呢?过于深情,过于看重这个事情,所以就放不下。我们通过这个小的事情再往大延伸,那孔夫子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放不下仁义之道,放不下推行周礼,放不下千千万万的百姓,甚至说后世的人民。所以他因为放不下,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知道贤者应该辟世了,可是自己依然不会选择放下,依然把这副重担,担在自己的身上。这就是儒家的担当和热血。所以留下了儒家的文化,我们后人才得以学习,如果没有孔夫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今天就不会学习到这些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的一生,从没有放弃过。一开始想要去从政;后来发现从政的路走不通,就开始教学;开始讲有教无类;开始因材施教;收更多的贫苦的学生,来跟他学习《诗》、《书》、《礼》、《乐》。有机会的时候,在鲁国开始做官,开始做中都宰,治理朝政,也是为了在推行仁义之道,推行周礼,后来在鲁国发现行不通,五十四岁开始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十四年间从没有放弃过。就是这份担当让文化变得璀璨,就是因为这份担当,即使周游列国的过程当中,发现没有人可以推行仁义之道。那么晚年依然回到鲁国,开始编订《诗》、《书》、《礼》、《乐》做文化的传承,以期后世可以学习到,依然可以改变。
我们再讲一个历史的故事,诸葛亮,卧龙先生,人人都熟知。诸葛亮是修道之人,智慧超群,在晚年的时候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明知自己命不久矣,明知阿斗是扶不起来的,为什么依然要去做呢?因为和刘备之间的感情至深,因为刘备有托孤之重,所以我们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学的不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就是因为这份重视,因为这份深深的感情,所以让这些伟大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道这个事情,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无论在生活当中,在家庭当中,和朋友交往的过程当中。还是在一个企业,在一个国家都如此,有的时候大事不可改变,但我们依然要有热血,要有担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要懂得提升自己,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的趋势,但是依然可以有所作为,依然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