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山”里巧思多

《海外中文教学案例分享|“故事山”里巧思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趣味教华文  

这里有座故事山

在华文教学中,故事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故事往往包含充实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内容丰富多彩,描写形象直观,画面感强,充满趣味性。课堂上使用故事可以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基于故事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如何将故事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是不少老师关注的话题。下面分享加拿大温哥华桃李中文学校欢子老师设计的故事教学课例,一起看看什么是“故事山”,“故事山”里都藏着哪些精心设计的巧思妙招。 


教学对象

加拿大温哥华桃李中文学校尖子班,尖子班八成学生自5、6岁起便开始在本校系统学习中文,目前平均年龄为 11 岁,学生中文基本功扎实,平均识字量在2000字左右,均能使用流利的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能独立阅读千字以上的中文资料,学习积极主动,综合能力强。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在本年度春季第4 次课程中已讲解了如何使用“故事山”来叙事。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运用“故事山”的结构,结合蔡丽老师在暨南大学面向海外华文教师举办的“多元要素辅助华文教学”线上研习班讲授的板书设计方法,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对于基本叙事中起因、经过、高潮、结尾的理解,发现《将相和》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与活动设计

1、基础能力

掌握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

将本课需掌握的生词进行归类,依据故事发展,设计出“口”“眼”“手”“足”四个阶段,将汉字的象形、形声、会意等造字法,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思维的视觉呈现,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与记忆,生动有趣,便于识别,课堂效果好。

2、归纳能力

“我来当导演”:如果《将相和》是一台戏,作为导演,你会将它分成几幕?请给每一幕起名字。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学会给课文分段,并根据段落内容添加合适的小标题。

3、提炼能力

“有趣的动词”:使用上节课老师讲到的“故事山”结构,找到每一幕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四阶段,归纳出每一幕四阶段中推进情节发展的动词。如:

第一幕:换、去、撞、封

第二幕:鼓、击、拼、封

第三幕:避、忍、脱、背、跪、和……

4、归纳能力

“我最喜欢的角色”:找到这场戏中你最喜欢的角色,阐述为什么喜欢他。学会通过课文中对人物的言行分析,总结其性格特点。

5、表达能力

“车夫的话”:假设你是蔺相如的车夫,请你根据老师本课的板书,用第一人称的口气,讲讲蔺相如大人的故事。

成语应用: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纸上谈兵,请任选一个成语造句,并简要、生动地描述你生活中一个对应的小故事。

6、思辨能力

谁是将?谁是相?“和”指的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理解“尊重”?


相关知识拓展

1.历史知识:战国七雄、《史记》。

2.文化典故:君子如玉、鼓瑟鼓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相关文物——战国玉璧与汉代琴瑟陶俑)。

3.影像视频:动画片《将相和》,京剧《将相和》经典赏析-负荆请罪片段(2分钟)。

4.艺术手作:廉颇脸谱绘制—京剧脸谱讲解与绘制体验。


蔡丽教授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对象的语言及认知特点,采用“故事山”这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结构特点,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能紧扣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展开,维度全面,层次清晰,覆盖了重点字词学习与运用、段落大意概括、人物特征分析、故事结构梳理、故事道理领悟等多个方面。“我来当导演”“车夫的话”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新颖有趣,目标明确,能从不同角度加深学习者对课文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结合历史故事的特点,设计了脸谱绘制、京剧赏析等多种形式的沉浸体验知识拓展环节,有利于引导、启发教学对象深入探析相关文化内容。

板书基于“故事山”结构特点设计,图文并茂,有效运用简笔画、概括性文字、符号、各种色彩等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体呈现,脉落清晰,形象直观,内容凝炼,要点突出,充分体现了板书的目的性、概括性、统一性、条理性、直观性、启发性等特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