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宏观总量的分析
美林时钟:经济过热时,股票>现金>债券,通胀向上,债券在通胀中贬值更严重;经济滞胀,现金>债券>股票;衰退,债券(牛市,资本利得)>现金>股票;经济复苏,股票>债券(央行货币政策没有完全退出,资本利得)>现金
2012年后,美林时钟在中国的应用出现偏差:1.信用周期与传统经济周期不同2.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信用创造理论:中国靠负债驱动,银行的SOFP会扩大,超额存款准备金因为信用创造,货币变紧,央行放水不一使房地产价格/贷款暴涨,美国2009年-2012年,货币市场利率低,信用派生弱。货币宽松:人民银行有决定权,信用宽松:不一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体经济回报率高,财政部(信用+货币)
第十节 周期类行业研究框架
1.投研本质
风险和收益
风险: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金融:资金的融通,寻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风险定价
价格:回报率
防风险or控制风险,银行股稳定,资产组合来控制风险
2.如何研究
研究层面:解读公开信息,利好or利空;挖掘隐藏信息(关联交易,利润暴涨,AR也增加);创造信息,前瞻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区块链)
交易层面:公司好不好要看价格。组合的构建,风险控制(比例,行业组合);择时能力(周期行业,什么时间是最佳);研究和交易具有互补性(交易好,研究可以低一些)
研究体系:
关键点 销售收入(更重要):销量(产能扩张、市场扩张)、价格(市场价)、(下游需求、进口替代、市场份额) 定价权
成本:降本增效,管理并降费用
题材:国企改革、一带一路
管理:管理层、员工
估值建模;CF折现,参数,收益率(合理假设),敏感性测试
投资结论;横向比较(PE)纵向比较(历史)
技能要求
经济学、金融学基础知识
财会能力、财报解读
估值建模
宏观分析体系
策略
行业、公司基本情况
独立思考
市场派的分析方法(MACD/KDJ)
常字常新
PE:纵向横向比较,
格雷厄姆估值公式:PE=8.5+预期年增长率*100*2
PEG=PE/(企业年盈利增长率*100)1%合理
PE、PB、ROE:ROE=PB/PE
股息率=分红比率/PE
3.经济周期
美林时钟:复苏期:股票为王,过热期:商品为王,衰退期:债券为王,滞胀期:现金为王
4.周期行业
周期行业:大宗材料(钢铁、煤炭)、化工、有色、工程机械、船舶
后工业化时代,钢铁行业见顶
钢铁行业几乎与上证走势重合,医药家电遥遥领先上证,股价没有完全反映经营状况
业绩能否决定股价?不能,由业绩和收益率共同决定
P=EPS*PE
DCF、DDM
折现率与风险、预期相关
P=f(X1+X2+X3)
边际思维:若是业绩增速15%远大于预期,公司价值包含预期,股价可能上涨
5.周期类行业研究框架
由下到上,逐个击破
第十一节 大消费行业的分析
1.研究出发点及思路框架
宏观:潜力、重要性
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随着投资动能的减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大,2017年GDP中,消费支出占比58.8%,同时包含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2017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40%,远低于其他国家,潜力和重要性很大。
微观:易感知、牛股辈出
易感知:每个消费者都具备草根调研的基础,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皆消费,相比于科技/制造/金融/周期等,消费研究门槛最低,产品可见性最高,多数弱周期性,研究和后续跟踪难度较低。
牛股辈出:弱周期消费行业+龙头公司的品牌效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高露洁、好时巧克力)A股代表:茅台、伊利、格力、美的
优点:确定性的大行业+大公司、弱周期、研究门槛低
缺点:主观代入感强、定性/定量难平衡
渠道结构、定位人群、品牌广度
龙头企业的边际变化,今年预期增长/下滑?
大消费研究三要素:产品、渠道、品牌、长视角
2.大消费子领域
食品饮料、商贸零售、休闲服饰、纺织服装(非房地产产业链)轻工制造、家用电器(房地产产业链)
按总市值划分:最大行业是食品饮料,其次家用电器,最小休闲服务
食品饮料:弱周期
白酒:低增长,存量逻辑(侵蚀其他公司份额,新进消费者少),关注价格(产品)、区域(渠道)、口感(品牌)
价格
高端(600元+):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
次高端(300-600元):舍得、山西汾酒、洋河股份、水井坊、剑南春
中端/区域酒(80-300元):口子窖、老白干、古井贡酒
低端酒(80以下):牛栏山、老村长、红星
口感:酱香(茅台)、浓香(五粮液)、清香(汾酒)
区域:全国化稳固、全国化进行中、省外逻辑
总结:按三要素分析,价格、区域不同反映了分析逻辑,价格涨吗(品牌效应),跨区域销售价格还能维持?,分析战略、区域饮酒习惯、终端库存
调味品:刚需
行业中速增长(10%),横向结构升级+纵向品类增多(营销、品类、价格)
营销:广告
品类:内部结构升级,恒顺的白醋和六年老陈醋,价格相差巨大,品类扩张,比如海天既做酱油,耗油,豆瓣酱,背后是渠道、品牌的共享
价格:原材料成本提升,主动提价;隐形提价,产品结构升级、产品结构变化(500ml-200ml),毛利率提高和渠道毛利率的改善
好的生意模式:毛利率高(45%),消费稳定(做饭必需品),消费频次高(酱油大于醋),提价权(提价不敏感),销售费用低(必需品是主要原因)
海天味业、中炬高新、恒顺醋业,竞争差距(酱油和醋的差别),机制差距(民企、国企),行业竞争格局,反映到股价中
乳制品:类刚需、寡头竞争、产品区别不大、拼的是渠道和推广(品牌)
中速增长,细分品类分化严重,常温奶(成熟)、低温奶、植物乳饮料(增速快)
行业格局:伊利蒙牛寡头市场,乳制品是高度依赖资本投入和资本积淀的行业,小企业基本丧失竞争实力,区域奶很难走向全国
关注:伊利蒙牛的营销策略、品类的扩张、奶源/奶价的变动
2017年伊利销售费用155亿,8%净利率;蒙牛149亿营销费用
乳制品是寡头市场,但双巨头背后高额销售费用反映的是竞争的激烈,企业营收增长要靠销售费用的加大来实现,规模效应?小企业加速退出还是渔翁得利?
休闲食品:
卤制品(绝味)、坚果炒货(洽洽)、面和面包、火锅底料
品牌力较差,行业高度分散,个股逻辑多于行业逻辑,消费粘性较差
研究:消费偏好决定了产品是否畅销,卤制品鸭脖,周黑鸭的直营模式+高定价和绝味的加盟快速扩张+中端定价,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综合价格下的粘性(新鲜度)、模式不同的成本管控等等。
休闲/休闲食品因为消费粘性较差,需要企业不断调整产品、渠道甚至定位,研究产品本质、综合竞品、定位、渠道变化等
瓜子由散装到袋装,传统消费场景看电影等,购买渠道是夫妻店、小超市等,价格3-5元,现在是否改变?
商贸零售
商贸:
百货(购物中心)+超市,购物中心是吃喝玩乐一体化,超市以新零售的连锁超市为主。
购物中心:王府井、天虹、万达,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联营收入,即租用商户约定分成点数和租赁面积,按销售收入乘以分成点数计收租金。基本包括男女服装、饰品、珠宝、钟表眼镜和鞋帽等行业,自营(沃尔玛有自己品牌),租赁模式(长期)
联营是下游行业晴雨表,共存亡;自营模式规模小,避免与租用商铺直接竞争;租赁模式收入稳定
缺点:购物中心的业绩与租户的业绩紧密相关,服装、珠宝等系列消费行业与居民的消费支出紧密相关,可通过每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侧面反映,商贸相关个股是一个受定期数据影响的子行业。
关注:宏观即每个月中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国50家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微观是公司定位一二线or三四线、定期的净开店数目、同店增长。
零售:线上+线下,引入科技,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盒马鲜生,刷脸支付,无人零售
线上电商销售增速的放缓,线下固定消费场景无法绕开,线上+线下合作
典型:阿里、腾讯+京东,合作的上市公司永辉超市、苏宁易购、三江购物、步步高
本质:零售拼的是服务和经营效率,作为高频率消费的场所,服务保证了消费黏性,物流、供应链、企业文化保证了经营效率,科技暂时还需要人来执行。
关注:全国化连锁的大零售企业或者扎根特定区域的小而美企业,指标是同店增长、开店数以及财务指标反映背后的经营效率。
纺织服装
非必需消费
纺织服装:传统行业受制于上游棉价的波动,棉是一个期货品种。女装、休闲服装增长速度稳定,童装增长迅速,运动服装受制于海外品牌。
女装主要逻辑消费升级,轻奢化,收购海外成熟品牌,引进国内。休闲服装,前几年去库存、终端网点整改,部分龙头企业开始逐渐复苏(森马),休闲服装品牌纷纷切入童装领域,目前没有海外强势品牌占领。
研究难度:风格多变,报表深挖,库存、减值计提复杂
关注:同店增长,新开店数,新品牌推出
思考:中国缺乏高端品牌服饰,低端的有淘宝、拼多多等,休闲服饰如何突围?国产女装轻奢化能否长期延续?
休闲服务
包括旅游、酒店、景区等,景点受制于门票、索道降价,大势已去,利空。国内旅游是个成熟的市场,亮点存在于特色旅游,宋成千古情;出境游是消费升级,利空是自由出境游越来越多,特殊的标的中国国旅,主要是旅行社和免税业务,免税业务本质上是类零售业务,在特定场景(机场)通过扣点分成盈利的类刚需消费模式。
行业:免税、酒店、特色景区
研究思路:CF生意,CF估值思路,生意模式稳定,变量在于店面变化(新增免税店、新开项目、酒店增加)、价格变化(扣点变化、门票变动、住宿涨价)
思考:量价是短期思维,难度在于趋势的持续性/上限,酒店行业的复苏叠加中端酒店的升级,指标是住宿价格的持续上涨,制约因素是上午出差报销标准(一线400-500元),短期的价格变动不改变长期逻辑的变化。
轻工制造
共性:房地产产业链下游,需求主要两类:存量更换和新增地产带来的增量购买,
存量更换是一直存在,增量受制于房地产销售(是否下滑),一增一减下的数字猜测。
轻工制造:
三大子领域:包装、造纸和家居,家居权重最大且偏消费属性,造纸受纸价(环保、进出口限制等)影响较大,非消费品属性。包装虽然下游是各种消费品,行业中处于中游弱势,上游是纸厂居多,连环影响。
家居:传统家具,定制家居,定制家居满足当下住房面积缩小,采购一体化的趋势,成为主流。行业高增长且预收款制,符合消费行业的特性,但受制于房地产销售下滑及自身门槛不高,行业未经历洗牌。
2016年-2017年是定制家居最火的年份,17年定制家居上市,集体扩产,传统家具也介入定制家居业务,18年行业面临外部需求下滑加内部扩产下的竞争激烈,高景气度转瞬即逝,上市公司面临杀估值杀业绩。
家用电器
耐用消费品,逻辑类似家具
不同;科技属性,更换欲望更强,一家多台空调,电器有寿命限制,家电竞争格局、行业门槛等都远超家具行业。
相同:房地产周期影响,品类扩充,定制家具可以全屋定制,家电可以大家电+小家电(美的)
行业格局:白电优于黑电(白电:空>洗>冰,黑电:电视,受制于上游面板和价格战),小家电类消费品,但市场空间小,门槛低。
行业逻辑无法摆脱房地产的销售,个股的股价走势滞后于房地产数据。
3.可选/必选消费汇总
可选:非必需,符合消费升级/消费降级
典型:升级:次高端白酒,购物中心,中高端服饰,旅游
降级:低端白酒,低价消费品(榨菜、面、休闲服装)、拼多多
必选消费品:调味品、超市(日用品)、乳制品(常温奶)
经济预期变化:商务出行(酒店、免税)
核心:变化的是预期,股价跟随预期变动,最终呈现的才是公司的业绩,不同偏好下影响的一定会是行业/公司的估值,估值先行,业绩后置。
思考:7月后;王府井/天虹股份,歌力思/周大生、山西汾酒,同时对比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社零数据变化导致预期变化-资本市场偏好变化-标的公司的股价波动-业绩
4.生意模式看估值
估值:调味品40倍>白酒25倍>乳制品20倍>休闲食品20倍>肉制品15倍
行业特点:
定性:
调味品:需求稳定且粘性高(口味、厨师大群体),复购率高,龙头企业扩品类+提价顺畅,规模效应(分摊销售费用),可DCF
白酒:高粘性,超高毛利率,受到一定经济影响(基建喝酒),高端白酒很难下降,次高端很难上升,量的逻辑差于调味品,行业整体增长速度慢,竞争激烈。
乳制品:受上游原奶成本波动影响,行业盈利水平会有波动,产品同质化导致伊利蒙牛竞争激烈、费用高,影响利润水平,需等待格局进一步清晰,盈利水平或有质的变化
休闲食品:生命周期短,不断创新,消费粘性差竞争激烈,门槛不高
肉制品:龙头竞争格局好,行业成熟,受制于上游猪价变动
定量(取三年):
毛利率:看生意模式好坏,赚不赚钱
净利率:费用率,推广维持营收?
营收增长率:企业增长是否稳定,阶段?
例子;海天(营收稳定)、贵州茅台(营收增长快,不稳定)、伊利股份、双汇(成熟、毛利不高)、洽洽(毛利低)
调味品:营收稳定,毛利率、净利率持续改善,25%净利率算行业中上水准
白酒:超高毛利率、净利率,营收波动性较大,有一定的周期性
乳制品:营收低增长,费用率过高导致净利率绝对值太低,靠销售推动营收增长
肉制品:营收波动较大,和上游猪价有关。自身毛利率、净利率相对稳定,符合格局已定的态势
休闲食品:营收低增长且有恶化的趋势,毛利率、净利率相对平庸,费用率也不低,行业竞争激烈。
消费品行业:突出稳定比成长好,成长不一定长期;科技一般是成长
总结:
自上而下选择大消费研究,自下而上选不同消费领域
买方:消费领域内的行业比较,在社零较差的宏观背景下,关注刚需消费;数据好转,关注弹性较大的消费升级板块(商贸零售、纺织服装等)
卖方:深耕产业链,多进行行业内部的比较,食品饮料优选生意模式好、权重大的行业,比如调味品、白酒,进一步,消费升级偏好下次高端白酒弹性最佳,消费数据差背景下调味品最优。
第十二节科技行业的分析
1.TMT行业研究框架
科技、媒体、电信(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电信)/(理论技术、应用内容、基础设施)
硬件、软件
A股行业:计算机、电子、传媒、通信行业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top20有四家TMT
产业周期:基础设施、硬件升级、推动内容、软件升级、交替上升
每轮运算平台的更迭是TMT行业内部不同细分子行业之间的轮动
科技创新以硬件创新为先导,之后软件创新兴起
运算平台变革:单机-分布式计算(PC+互联网)-云计算
TMT周期是技术周期,迭代速度加快:
每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价值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短
每个时代都有新企业诞生,上一代技术参与方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参与方
互联网发展成为主题:
连接、去中介、降时间、交易成本
2.细分行业分析
硬件行业-通信行业产业链
2个接入类型:
有线网(电话、电视、互联网)
无线网(2G、3G、4G、LoT、5G)
3种部署方式:陆地广域、天空广域、局域网
多种用途:公共网络、专用网络、车联网、工业互联网
竞争格局:
电信运营商:三大运营商基础网络架构基本一致,竞争激烈,中国移动为主,联通、电信
无线主设备商:
高壁垒:专利、规模经济、网络先发优势
高毛利:50%-70%,上游器件成本低,下游高壁垒保持售价微降
带动后续业务:维护和优化依赖无线设备的份额
Tops: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三星、合计占90%以上
壁垒以及变革驱动力来自政策和技术
频谱:有限的通信资源,独占,政策计划分配
牌照:《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国有股份大于51%,工信部审批
资金:4G8000亿,5G1.3-2万亿
技术:高专利壁垒,长期的研发投入,复杂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支出
5G即将商用,拉动行业10年大周期
2-3G由通信向个人应用的跨越,4G-5G个人应用向行业应用的转变
5G: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物联网、高可靠低延时
软件行业-互联网传媒行业产业链:内容-渠道
内容生产(内容、产品、应用:游戏、电影、电视剧、APP)-渠道分发(渠道、平台、媒体)-用户消费
特点:产业链短、变化快,高额的前期投入(研发、营销),低边际成本,产品无限次出售,使用,盈利弹性大
内容产品消费的及时性、短命性
产品的不稳定,受众反映的不可预期带来经营的高风险
驱动力:新渠道:技术创新、引发渠道变革
演变逻辑:技术创新带来传输渠道更替,引发受众注意力转移,不同媒体商业价值此消彼长
网速-视频,手机硬件-游戏重度化
渠道媒介:公众媒体向个人媒体转化,单向向互动
选赛道:商业模式创新,提升高效率
竞争壁垒(先发优势、网络效应、差异化)
抢用户:人口红利+消费升级
人口红利:流量人口、注意力经济
传媒产业的商业价值=用户的注意力=流量*用户时间
互联网人口红利到顶,资本收缩,进入流量收割阶段
消费升级:人均GDP3000美元:物资精神消费并重
人均5000美元:精神消费为主
2014年:人均GDP4.72万元,娱乐产业加速扩张
做内容:丰富内容带动用户粘性、时长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依赖人
没有先发优势
高额前期投入、低边际成本、产品无限次出售使用,盈利弹性大
盈利模式:
C端付费:消费者购买,如视频会员、电影票、游戏,版权保护+内容创新+天然互联网人群+支付便捷性=内容付费行业爆发
B端付费:大客户传播自身信息,如广告、版权费、分成模式等
3.如何把握TMT投资
趋势:新技术、新科技、新商业模式、新内容、新渠道
渗透率(产业空间、周期):15%-40%是最佳投资点
产业周期:出货量、客户数、装机数、活跃用户数
持续跟踪收入、订单、出货、下载、活跃等数据
商业模式:估值:TO C(空间=潜在用户数*客单价*市占率)>B(空间=终端市场*产业价值链分成*市占率)>G(空间=政府投资*市占率)
估值:天使轮、A轮:估值=需要的投资额/出让股权
B轮:用户数、收入估值(PS、用户数、收入及用户数增速)
C轮、IPO:盈利估值、(PE、生态圈、净利及用户数增速、ARPU值及趋势)
研究方法:
对于在供应链的企业,大部分的研究自下而上,投资机遇往往来自链条上某一企业的创新和改变。想提高发现投资机遇的概率,朝着定价权强的一端去探究,消费电子(苹果)、电动汽车(特斯拉)、BAT,积累产业链人脉
没有供应链的企业(互联网企业居多),投资机遇往往来源于自上而下的,对投资标的的深入调研(对新科技、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内容、新渠道、新人群(三四线、90后、00后)保持高度敏感性),投资“人”、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