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爱的港湾,家庭也是生命的港湾,同样,家庭也是生命的根。就如《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这本书里面所说,“家庭就是生命,家庭变成怎样,生命就会变成怎样”。这也就是说家庭就是孕育小生命的根,家庭环境越好,小孩成长就会越好,现在养孩子是知识,做父母的你值得学习。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穷苦小乡村,可以用“穷乡僻壤”来形容的地方。爷爷奶奶特别重男轻女,父亲和母亲接连生了2个女儿,后面才生出一个男孩,由于我家太穷了,听我妈说,我家人打算把我送给别人,因为养不起,后面兜兜转转没有送出去,不知道是家庭原因,还是我妈从小的教育,我一直以来很听父母的话,从来不会吵着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吵也没有用,索性就安静的接受。后来因为家里太穷,父母出去做生意挣钱,我们三姊妹就成了留守儿童,我慢慢长大,性格变得很内向,读高中的时候,几乎快得抑郁症,学习上的压力,家里没有一点温暖,心里的苦闷无法排解,整天郁郁寡欢。
后来读了大学,参加工作后,这种情况好了很多,直到我生了孩子,我觉得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每天我都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当过孩子,没有享受过原生家庭的温暖,却不知不觉成为了父母,想到以前我的心还是会隐隐作痛,可是随着自己看的书越来越多,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学会与自己和解,这不是我的错,也没有对错,这只是我的人生必须承受的。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发觉自己根本不懂教育孩子,我开始听书,看书,都是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特别是当我看到这本《从出生到独立》看到封面就爱了,内容果然也没失望。
最近读了孟馥、姚正红、刘亮等人所著的《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书中包含了婴幼儿篇、学龄前儿童篇等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甚至包含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篇和特殊家庭父母篇等。我们平常家庭和特殊家庭能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涵盖了。 读到这一章,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更懂得自己当时是多么无知和狭隘。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为人子女。无论怎样,只要不违背人性的良知和底线,都是可以被善待和原谅的。
作者给出孩子总想自杀的原因主要有:毫无目标的人生是孕育自杀的温床;“共同焦虑”的教育氛围是促进自杀的催化剂;不安宁的家庭环境是自杀的帮凶;照料者的负面身教是自杀的增幅器。每一点都有展开写,随即也给出了面对青少年的自杀言行,要做到的“四不要”和“五要”。
“四不要”
当面对不想活的孩子时,请秉持不要评价、不要指责、不要催促、不要抱怨的“四不要”的态度和他们沟通:不要随意对孩子的悲伤、迷茫和无助评头论足,空讲道理;不要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说孩子想死的念头是错误的,更不要上升到不孝的道德高度;不要急着催促孩子早日好起来;不要因此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抱怨孩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么痛苦和不如意。
“五要”
第一要,家长要耐心地做孩子的“情绪容纳器”。第二要,家长要陪伴和鼓励孩子寻找新的生存意义感。第三要,家长要尊重孩子康复的节奏。第四要,夫妻之间的问题要在夫妻两人之间解决。第五要,家长要做高分化、有正面示范作用的父母。
详细的内容可以翻开这本书。我相信,无论你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还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不会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的父母,看完这本书,你都将更加理解自己以及你的父母或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基本需求保持关注,孩子才能在心里建立爱的确定感,即使他们大发牌气时得到家长说“不”的回应,他们也仍然能在亲子关系中获得安全感。 作家三毛说,虽然我们和别人际遇不同,感受各异,成长的过程也不一样,而每一个人爱的能力和生命力也不能完全相同地衡量,可是我们都过下来了,不只是你我,而是大家,所有的人类。 被父母很好的爱着的孩子也一定会更加懂得爱自己,爱别人。
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孩子的成长,一定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健康快乐,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父母希望看到的。 什么才是好的养育方式呢? 作者说,从类型上说,是民主型的养育方式;从特征上说,是把对孩子的爱贯穿始终的养育方式,既要让孩子有做人的底线,又要让孩子有想努力达成的目标。 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带给父母们很多帮助。
父母要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