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忙的时候,我不太热衷闲聊或聚会,更喜欢一个人待着,闷声不响地看书。
这种习惯的养成,跟我的经历多少是有点关系,十几岁的时候,网络还不普及,住院的日子,除了打开MP3听听歌,看看窗外的高楼大厦,每天的日子都过得很慢。
为了找点事情打发时间,每次卖书的小贩推门进来问买不买书,我都会招手让她进来。那时候故事会,青年文摘,读者,知音之类的杂志很火,几乎每期我都会买。
出院后的日子,也很寡淡无趣,不想出门的我,总是成天窝在家里头看电视。不过,看电视打游戏虽然很过瘾,但从不让我产生真正的心理满足,这种颓废感,只是让我陷入了更大的精神空虚。
我妈给我订了套青年文摘,邮差每半月往家里送一次,一本杂志一天就能看完,我舍不得看太快,蜗牛一样的速度慢慢读、慢慢品,甚至会在电脑上把喜欢的文章一篇一篇地敲下去。
偶尔心情好了,会骑着电动车去城里溜达一圈,去书店翻一翻大部头的著作:鲁迅文集、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系列书等等。 其实,那时候的我跟大部分孩子一样,不大喜欢啃名著,也是有种自卑心理在作怪——你看,虽然我不上学,但还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青年文摘》上有句话说:爱看书的孩子,不会变差。
但我好像,并没有因为读书出息什么,但又好像,确实因为读书开始哪里不一样。
上大学以后,待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没课的日子里,几乎天天泡在里头看各种杂志和小说。也知道自己有点不合群,但还是不想要跟人一起出门逛街,不觉得躺在床上追整天综艺是种放松和快乐。大概是失而复得的学习生涯太来之不易,叫我害怕再辜负自己。
毕业以后,没有工作,丢了爱情,身体还不大好,患上了中度抑郁。我把医生的话连同医药单全都丢在脑后,再没去做过心理咨询,继续每天该看书看书,该写作写作,尽我所能地让自己不太伤心,不太焦虑。
回头看这几年,已然失去了很多东西,至少还有书始终对我不离不弃。我知道,只要我愿意,书会永远像个忠实老友一样陪着我。
我看过不少书,也忘光了大部分内容。常常是一边看、一边忘。这样挺好的,我不仅还有很多书没看,看过的书忘了后,还可以反反复复地回头看,我的生活永远不会有空虚和无聊的一天。
我读过的纸书,基本都保留了下来,从少年时代,再到结婚生子,跟着我搬到了一个又一个新家。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那一排排书架,就是我人生苦痛的最好创可贴。
当年明月说:无论待在多么小的房间里,只要翻开了书,就看到了大海。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孤独从未与我亲近,我的精神世界里富足得满满当当。
我并没有刻意地爱读书,只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读书充实着我苍白无力的人生,也让我慢慢了解着这个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