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显
1、
岁数还小的那些年,老师教我们认字,还记得那时调皮贪玩,不知文字为何物,只知玩具为真爱,懵懵懂懂度过了三年幼儿园。
期间勉强看了几本关于看图识字的小人书,知道那几个日常用字怎么读,大部分时间还是沉浸在玩具的怀抱里。
有些小朋友从小就开始接触一些成年人还不一定能深入理解的经典名著,即使不爱看或者看不懂哪怕是一句话,家长也要把书扔在小孩身边,让小孩把书当玩具。
他们长大了之后的文学素养确实会比看普通书籍的其他小孩要高那么一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我也后悔小时候好长一段时间都在读低段位的书籍,如果小时候那些年开始接触莎士比亚、卡尔维诺、鲁迅这些大咖的书,而今的我当是另外一番气质。
不过现在读也无妨,什么时候阅读都为时不晚。
现在来拜读诸如马尔克斯、阿多尼斯、西德尼·谢尔顿、阿尔贝·加缪、爱丽丝·门罗等等大师的文学作品,说不定人到中年,我还能培养出另外的气质。
但凡事无如果,未来不可知,且再也回不去了,当年没看就是没看。
当时喜欢小人书就说喜欢嘛,《葫芦娃》也是书,每本书都各具特色,这就挺好。
只要爱看书,就会有所收获,书与书之间没有那么多比较级,爱阅读,就不丢脸。
告别了在幼稚园与小伙伴玩乐的愉悦,文字水平依然处于半文盲状态的我就匆忙迈入了小学阶段。
2、
一直以来我都是学渣。
这种纯天然的品质估计是从小学开始就被自己挖掘出来了。
那时候上课不专心,考试也囫囵吞枣。
从二年级开始,老爸就逼着我每天写一篇日记,由此,我懂得了流水账是怎么一回事。
也许是鉴于这样的原因,在班里每次写小作文都能获得一个好看的分数,尽管没有达到沾沾自喜的地步,但起码不会排在倒数。
许是老爸时常夸我写流水帐写得好,这美丽的假象触发了我对文字的兴趣。
每逢新学期开学,上学第一天最大的喜悦来自于兴高采烈地把语文书捧在手里的感觉,虽然我不是急性子,但每次拿到新课本后,都会兴致勃勃地把课文从头到尾先全部浏览一遍,再放进书包里,高高兴兴回家。
语文书里的文章内容在新学期伊始就已经被我大致读完,出于无聊,我开始对课外书感到好奇。
最开始接触的文学作品是向同学借来看的。
《鲁宾孙漂流记》自不用说,家喻户晓的经典,荒岛求生的既视感,小孩子看主人公的坚强意志,我们这帮成年人看到的往往是鲁宾孙的孤独。
而《金银岛》这本书,如果不是长大后看了《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我也不会想起原来小时候还读过夺宝历险的书籍。
年代久远,就这两本经典,其他的都没有太多印象了。
对课外书的喜爱就像藏在心里萌芽的种子,对外面世界的无知和好奇,让心智开始成长。
3、
以前不像现在的小孩整天捧着手机或ipad玩游戏,那时候能够在放学看上半个小时的电视动画片,就像如今追剧的朋友们,生活的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小时候的我为了追一集动画片,放学后便赶紧回家,踩着五点半的放映时间偷偷打开电视机。
右耳听着屏幕里的声音,左耳聆听着门外的动静,算准了父母在六点左右下班回来,压哨紧急关掉电视。
父母问我在干嘛,心虚地对他们撒谎说我正在写作业。
瞒天过海。
很多时候,父母限制我们看电视,动画片没得看了,我便开始寻思看漫画书。
还是摆脱不了幼稚园的稚气,踏入小学后总感觉漫画这种小人书并不靠谱,仿佛自己成为了小学生,应该开始走向顶天立地的人生。
后来我喜欢上了《七龙珠》,因为孙悟空这位赛亚人同志实在过于伟大。
由于对这本长篇漫画的喜爱和崇拜,导致小学五年级时利用晚上自习时间偷偷摸摸的写了两本小小说。
一本讲中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一本讲七龙珠后继发展。
记得其中写七龙珠共耗费了72页的400字纸,另一本也是差不多吧,都是小时候的心血。
有一天被父母发现我在晚上自习期间偷偷写小说,觉得这是耽误学业的表现,于是残忍地撕毁我这两本小学生原创小说,导致我一度心塞到生无可恋。
至今想起,甚感可惜。
在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极度反感所有的应试教育。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誓不再看漫画书了。
只不过读六年级时食言了,活到现在,《游戏王》成为我看过的最后一本漫画集了,而后正式步入了初中,告别了漫画,也迈向了青春。
4、
没看到周围的同学抱着中外文学作品在阅读,没有这样的文艺氛围,所以初中的时候喜欢看《故事会》、《意林》、《读者》、《青年文摘》这类杂志。
每周都会向父母申请购书经费,挑个时间屁颠屁颠的跑去报亭把最新的这几本杂志抱回家阅读。
关于杂志的阅读,父母倒很是支持,因为他们也会偶尔翻一翻。
那个时候对杂志非常感兴趣,以至于把家里的《家庭》《人之初》都拿来涉猎。
但有些内容总是让青春期的我感到脸红心跳,后来看到这些内容时实在过于羞涩,只好放弃光明正大的涉猎。
改为偷偷摸摸的看。
出于对足球和篮球的热爱,很多个晚上在自己房间学习的时候,我总是津津有味的偷看着最新一期的《NBA周刊》和《足球周刊》。
这些书籍的由来只能通过向同学借取,因为这些书籍被父母定义成有害学习的禁书,被列入”不可以看的书”清单里。
于是,我只好继续偷偷摸摸的看。
偷看书的习惯从那个时候开始便一直伴随着我直到高中结束,所以中学时代看课外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做贼心虚的错觉。
再后来看的书就变得很杂了,父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偷偷摸摸的看书行为终于变成了历史。
5、
初中毕业后,利用假期和迎接高一的间隙,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本正儿八经的书籍阅读。
《谁动了我的奶酪》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尽管讲的是“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但作者把观点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这让我开始感到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
可能就是因为感到有趣,心底开始种下了热爱阅读的苗子。
高一那年,接触了《富爸爸穷爸爸》《于丹论语心得》《世界上伟大的推销员》《礼物》《易中天品三国》这一类畅销书。
虽然没有分类系统的阅读,不过它们给予我的启思越来越多,这些书籍没有给我实利的帮助,却触发了我思考的激情。
有本书对我高中时期帮助非常大,那就是《疯狂英语》。
疯狂地对着墙壁咆哮英文单词和文章,我的口语因此在短时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也在侧面喊出了自己的自信。
可惜对英语考试没啥太大帮助,于是学了一段时间便弃之。
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书本的阅读也可以很功利。
除了中国四大名著外,真正接触文学性的书籍是在高二。
偶然间发现了《德川家康》,这本书到目前未知还没读完,皆因为懒。
本书庞大宏观又注重细节描写的故事以及作者细腻的文笔都是令人称赞又流连忘返,这本书也是我目前为止最爱的书籍,没有之一。
也是从那一年,喜欢上韩寒的作品,从《三重门》《光荣日》再到后来的《我所理解的世界》。
那些年读他的作品,无论是写林雨翔和Susan,还是七个青年的荒唐闯荡,字里行间让我领略到阅读的畅快感,韩寒的文笔风格也对我后来的行文方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高三时奋斗高考,私下里还是会偷偷看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籍,更多的还是《青年文摘》这一类杂志。
在没有手机的那个时代,看杂志就相当于刷朋友圈了。
也许是“刷圈”太多,导致心思总是不在学习上,结果考试成绩总是不堪入目。
尽管应试让人生厌,但阅读书籍的习惯不应该被应试教育连累,真正令人看得更远、受益终生的不是在考试中高分夺魁,而是阅读的习惯带来的人生能量。
6、
刚开始读大学时,外面的世界对于一个乡下人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
出外读书的孤独空白并不是外面的精彩能够填满的,所以混迹了一年后,又回归阅读。
许是觉得经典书籍比较晦涩难懂,于是探阅了很多畅销书籍,都是时下知名的一些现代作者的鸡汤、工具文、成功学、管理文。
我们青春洋溢,急进又浮躁、年纪轻轻却渴望成功,在大学里那些年,总是静不下心。
又过了一年,现代文看累了,大三正式接触阅读文言文。
小时候看《西游记》《三国演义》这类文言小说像闹着玩似的,而成年后,心智趋于成熟,在瞄了几眼《韩非子》《鬼谷子》之后,便爱上了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书籍。
不敢去看《老子》,因为怕爱上无为而治。
还是年轻。
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渐渐的感受到它与杂志、期刊、畅销书等低段位书籍之间的不一样。
借用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提到的话: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来说,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想象力打下印迹,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耶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悔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大概就是这样。
7、
出来混社会了,反而对成功学、短平快、心理学的畅销书籍失去了乐趣。鉴于微信的存在以及订阅号的广受欢迎,才把零碎时间贡献给这些杂乱的短文或长文。
这些年开始阅读一些经典。
像去年阅读了毛姆、村上春树、王尔德,钱钟书、余华等等作家们的文艺作品,它们让我在精神需求上得到长久的满足。
过于美丽和空洞的文章诸如一些爆款鸡汤,画面太美导致我再也不敢多看,但会看一些诗选,比如博尔赫斯、卡佛、余秀华这一类就非常热爱。
而今我把所有的零碎时间都贡献给书籍,只要得闲或者感到无聊,不是在写作便是在阅读,哪怕是一篇公众号文章也好,只要能让我有所思考。
不去阅读,又怎能知道它能不能让我有所感悟?
有些书,有些道理,我们越是道听途说,越以为自己懂了。
然而并没有。
当我们真正去读这些书,去领略其中的价值精华,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它们藏在文字里的那份独特的味道、新颖的感觉、以及意想不到。
这才能懂了越来越近。
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
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是蓝天白云,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深邃得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毕竟,我还是相信那句看起来空洞但有点意思的话:
世界上任何书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愿 阅 读 伴 你 我 一 辈 子
————————————
附上文章里提到的作家以及书名:
作家:
莎士比亚、卡尔维诺、鲁迅
马尔克斯、阿多尼斯、西德尼·谢尔顿、阿尔贝·加缪、爱丽丝·门罗
毛姆、村上春树、王尔德,钱钟书、余华
博尔赫斯、卡佛、余秀华
杂志:
《故事会》《意林》《读者》《青年文摘》《家庭》《人之初》《NBA周刊》《足球周刊》《疯狂英语》
漫画:
《葫芦娃》《七龙珠》《游戏王》
书单:
《鲁宾孙漂流记》《金银岛》
《谁动了我的奶酪》《富爸爸穷爸爸》《于丹论语心得》《世界上伟大的推销员》《礼物》《易中天品三国》
《德川家康》《三重门》《光荣日》《我所理解的世界》
《西游记》《三国演义》《韩非子》《鬼谷子》《老子》
《为什么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