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部分:
我不会和父母一起去寻找“出了什么问题”,而会建议他们花点时间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为什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不无道理。我发现,借此机会寻求被倾听,进而倾听孩子想表达什么信息之后,大部分父母都不愿再给他们的孩子贴上某种病症的标签。
然而,我们的医疗和教育系统却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障碍。这可能会促使父母在得到医疗服务的同时,更倾向于给孩子贴上某种病症的标签。人们总是迫切地想给一个问题命名,这样才会觉得自己做了事情。我在本书中讲述的全部故事,也都说明了治疗是必需的。关键是不要落入这样的思维陷阱,以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病症,那他的家庭就不需要帮助。机械的划分“有病的”和“正常的”是不准确的,而且可能会造成伤害。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几乎会给所有患者开出一个“适应性反应”的模糊诊断,并借此绕开这个障碍。在计时收费的咨询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倾听。一个读者在我的博客评论道:“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倾听,我希望这样做不会耽误治疗。”但我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及其家人来说,倾听恰恰就是一种治疗。
I :
在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着急先去找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或者判断孩子有什么病症等。
其实更有价值的事情在于,探究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弄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现在西方的医疗体系都会在判定出孩子得了什么病,或者孩子某种病症需要按程序给予什么的治疗才能得到医疗赔付。——,这样也使得许多医疗机构都会着急为这个孩子贴上一个病症标签,而不是先花时间去倾听。
克劳迪娅(作者)就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计时治疗的时候,她会选择更多的倾听。——,很多人对于倾听的价值认识不足,担心花太多时间倾听,会耽误治疗。——,而对于亲子关系而言,很多情形下,倾听是最好的治疗。
A1:
当我们的孩子坐不下来,或者是我们孩子不愿意睡觉,或者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其他的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都着急的先去找,孩子是不是病了?是不是出现精神问题了?
比如,有段时间,我儿子一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开启了各种磨叽模式。因为这些磨叽,我们不停的催促,甚至有时候忍无可忍地吼他。但是这些都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直到有一天我平心静气的跟他说:“儿子,你为什么不想回房间?”
他回答我:“妈妈,我突然发现晚上的窗户反射的镜像,看起来人就像突然长了好多个眼睛,我比较害怕这种情况,所以,我不敢一个人去关窗帘,而不关窗帘,我就不想去睡觉。”
yes sir我们就陪孩子一起去关窗帘,于是,晚上的各种磨叽模式,都消失了。
A2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都是按照同一个模式,或遵循同样的规则,他会随着不断的长大,有了新的发现,新的陪伴需求,或者是新的互动要求。而作为家长,在没有完全了解之前,可能你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不去提问,不让孩子去细究,他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旦孩子以后出现什么和之前并不太一样的行为或者是出现了一些小状况,先不要急着去批评,而是去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或者让孩子去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他才会这样做。
很多时候弄清了这两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