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阅芽读书 与你一同成长
相比于《月亮与六便士》的知名度,《面纱》或许更能代表毛姆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风格。
故事的梗概因为这本小说的出名,想必我们都已经知晓:
女主人公凯蒂因为挑挑拣拣实在寻不到一门入眼的婚姻,眼看姿色不如她的妹妹都要赶在她之前结婚,便随意与性格孤僻的细菌学家瓦尔特成了婚。
凯蒂并不爱瓦尔特,她认为瓦尔特虽然对她照顾有加,但是整个人非常死板,没法让生性活泼的自己开心起来。可是瓦尔特却一往情深、深爱凯蒂。
凯蒂婚后跟着丈夫到香港的殖民地政府工作,在此期间,她出轨了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她认为唐生高大英俊、魅力十足,爱极了自己,甚至会与结发妻子离婚来求娶自己。
然而冰冷的事实一盆冷水泼在了凯蒂的脸上,她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唐生实际上是个贪婪自私、圆滑肤浅、养尊处优的人,他享受着妻子带给他的一切光环,名誉和仕途等等,根本不会为了凯蒂而离婚。
而此时瓦尔特也得知了出轨真相,开始报复凯蒂。他要求凯蒂随他一同前去瘟疫肆虐的中国小城湄潭府,内心深处想要让凯蒂感染瘟疫死在中国。
去了湄潭府之后,通过在修道院的工作,凯蒂协助丈夫和修女们一起帮助中国人对抗瘟疫。
在这期间,凯蒂见识到了许多过去从不曾见识过的人和事,对人生、生死、人的品性和道德有了重新的认识。
她被丈夫和修女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爱所感动,看清了唐生的愚蠢、卑鄙、自私自利,也认识到自身的丑恶和愚昧,更明白了丈夫那懂得她人性缺点但是依旧包容她、热爱她的真挚感情。
也更加明白了她因为丈夫的大爱和付出了生命的无私奉献而备受人们尊崇,她知道了人为何被爱,以及人是没有资格轻视他人之爱的道理。
原本是瓦尔特想要报复凯蒂,只是没有想到,最终他自己却感染瘟疫,死在了对抗细菌的战场上,至此,凯蒂也终于觉醒。
在中国对抗霍乱的这段经历,凯蒂经历了生与死、爱与恨、背叛和救赎的轮番复杂情绪交织,她终于醒悟,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和真正的爱。
而前尘往事,她和唐生的那些过去,都如同带有浮华的面纱一般,揭去之后,令她如梦初醒。
即便她仍然无法摆脱人性中令人厌恶的弱点,即便后来她依旧受困于自身肉体的堕落,但她已经学会如何正视这些人性弊端!
她的精神经过了洗礼,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最终选择了一个“远离欲望漩涡、弥补对父亲一直以来缺失的关爱、好好照顾自己女儿”的结局,重获重生。
整个故事读下来,让人唏嘘不已。
阅读感受
毛姆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研究,他将故事的大背景放到了疫情肆虐的中国,展现了十八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以及一个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小说围绕“出轨与报复”这件事展开描写,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幽微复杂的人性。让我们仿若钻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刻了解到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言行动机。
《面纱》中批判和讽刺了人性的脆弱,精准地表达了每个人物的欲望、情绪和恐惧,那些复杂的情感在毛姆的笔下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展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作者却又怀着深厚的悲天悯人的情绪,将他眼中所看到的众生之苦,无论是凯蒂的苦、瓦尔特的苦、修女的苦,还是处在霍乱中的中国人民的苦,都通过笔来轻柔书写,只让读者感到震撼,而不让我们悲天抢地般扎心。只娓娓道来一段故事,而不是强烈的批判和刺痛。可能这就是文学大家的胸怀与修养吧!
或许他深深地知道,是环境塑造了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自我道德约束塑造出的是不同的人和人性。
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展示出不同的心理评判标准和道德水平。
——人,没有纯粹的好与坏。
《面纱》这本小说里充分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辩证的发展规律,就如同他在小说中写到的“道”一样。
人要找到自己的“道”,势必要经过一番自我斗争,在拧巴与纠结中渐渐抚平内心深处的种种矛盾和疑问,才会最终明晰自己要走的路。
凯蒂在付出了丈夫生命的代价后找到了自己的“道”,虽然很惋惜但是我们深深知道如果没有瓦尔特的牺牲可能就不会有凯蒂这么透彻的醒悟。
生中有死,死中有生,如太极两仪图互相交融、互相转换,这就是道。不要太早对任何事情下定论,因为你不知道最后会不会“死的竟是一只狗”。
也永远不要对他人的爱轻视蔑视和忽视,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人们对你的爱都是需要原因和需要资格的,因此,也只有让别人看到你值得爱的品质,你才会收获爱。
阅芽说:
每一件令人懊悔的事情背后,都埋葬着我们零碎的精神碎片。
它们令我们痛苦、不安,曾在一个又一个深夜折磨着我们的身心。
然而当我们不惧扎破手的危险,勇敢地拾起那些碎片,毅然将它们拼起来,我们也就能够成长为“成熟的大人”了……
如果你也在为过往的某些事情懊悔,不如看看这本《面纱》,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心境~
关注阅芽读书 看好书 不迷路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阅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