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凯戈尔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他的天才集中在对生命存在的领悟和实践上。
他本来与一位女士订婚,但考虑到自己的生活与世俗的生活没办法融合,就坚决的退婚了。这在现在也许不算个大事,可是在那时,这种行为却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非常怪异,因为女方没有任何过错,他无缘无故的就退婚了。据说这位女士后来嫁给了一位政府职员,生活得很幸福。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基尔凯戈尔为什么这样坚定的退婚?有人说这跟他的父亲有关,他父亲信奉上帝,但年轻的时候却因为遭遇生活的挫折而辱骂过上帝,这在他心里留下了隐患,认为上帝必定会惩罚自己。再加上他是与家里的女仆生下的基尔凯戈尔,这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若干年后,他的家人确实有几位相继去世,他越发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基尔凯戈尔正是担心这件事,担心自己也活不长久,还有自己抑郁伤感的性格,不能给女友带来幸福,于是解除了婚约。为了不让对方太难受,他还一度故意的做坏事,表现出一副浪荡子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基尔凯戈尔并不是轻松快乐的,也不是清晰地知道这样做是否绝对正确,他甚至因为这件事纠结了一生(他只活了42年)。其中深刻的表现了其哲学思想,人的存在就是可能性的探寻,“人得到的最可怕的东西,是选择,是自由。”为什么说可怕?因为人生充满着迷茫与恐惧,而且面临着必然降临的死亡,这是人的宿命。人就是要在这样的感受中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且这种选择并没有清晰的未来,完全凭借信仰,纵身一跃,切实的走进自己选择的生活。
基尔凯戈尔把人的存在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美感阶段,通俗的说就是欲望的活着,不思考责任,不考虑意义,只要舒服的活着就好。二是道德阶段,这就要承担必要责任和义务,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个阶段需要理性的清楚明白。三是宗教阶段,不是简单遵守教会规则就行,本质上这个阶段是追求永恒,把自己的生命朝向无限。
基尔凯戈尔的解除婚约,本质上就是离开大众的道德生活,走上绝对信仰上帝的宗教生活。他纵身跃入非确定的信仰世界,他不是无情,他对女友一直是充满着深深的不安与愧疚。他非得如此,他只能陷入这种纠结,他只是知道,不能过世俗无感虚无的生活,必须过有信仰的生活,虽然他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
所谓的选择,不是理性的算计,不是感情的好恶,而是交付与投入,哪怕两难,哪怕前清未卜,就是求得切身真实的存在感,哪怕满心的恐惧与痛苦。基尔凯戈尔批评理性崇拜:“不是无条件的献身,到处都是理性;看不到无条件的崇拜,到处都是对理性判断的服从;不是大胆果断的行动,到处都是聪明的讨论;不是积极的创造,到处都是被动的随波逐流。”
基尔凯戈尔的选择非常像《圣经》中亚伯拉罕的故事,亚伯拉罕得到口信要把自己的儿子献祭给上帝,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但因为有上帝召命,便把儿子带到山顶准备献祭。上帝在他准备杀死自己的孩子之前制止了他,让他用一只羊代替。这是一个象征,亚伯拉罕不是无情鬼,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也同时信仰上帝,信仰就是全身心的交付和服从,没有任何条件,超越儿子乃至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说,当人无限信任未来的时候,才有未来,如果只是停留在清晰确定的既成规则中时,就没有未来,这个未来就是存在。
基尔凯戈尔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成名成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把生活变得舒适和容易,他就想到要重新召回人类的困难,并认为这就是自己应当承担的事业和命运。人的存在就是向更加广袤的世界漫溯,这需要突破,这需要走出熟悉舒适的当下生活。这正是天才哲学家的智慧。
基尔凯戈尔信仰上帝,他对当时的那些所谓的信众很不满,他们认为有了受洗证就是基督徒了,坚持做礼拜就是信仰上帝了,不,这还不够,基督徒就是要把自己全部的生活朝向对上帝的信奉中,非此即彼,不能一方面过着世俗的生活,一方面轻描淡写的信仰着基督教。
基尔凯戈尔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反对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所有的真理,只有关乎个人的存在,改变人的生存状况时,才是真理。真理都是主观的,真理要跟个人生命的存在息息相关,而不是冷冰冰的客观真理。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就写几个字:“这个个人。”个人不要无感觉的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而要清晰的分担自己的责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