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纯碱的性质,归纳总结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对比了解纯碱小苏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对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的分析,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和发生的条件。

3.通过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进而树立学习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海水中制得了食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就是以食盐为原料值得的。老师做面包蒸馒头用到了碳酸氢钠,碳酸钠是谷里玻璃厂重要的生产原料。除此它们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新课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小组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用途。

小组分享学习成果。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已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化学产品。在18世纪这些产品可不是能简单制得的。这要感谢我们的科学家侯德榜。我一起来看一下侯德榜和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历程。学习科学家为国奉献的爱国热忱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任务二

根据实验得出碳酸钠的性质

分组实验1.碳酸钠溶液中加酚酞

              2.分别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稀盐酸和                  稀硫酸

              3.向碳酸钠溶液中加澄清石灰水

              4.向碳酸钠中加氯化钙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碳酸钠能与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钙,氯化钡发生反应。(提前复习酸的性质中“酸与盐反应””碱的性质中“碱与盐溶液反应”,粗盐中可溶性杂质去除“钙离子的去除”,加深碳酸钠性质的应用!)

学习任务三

列表总结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有关知识

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用途,性质

学习方法的迁移应用

课堂达标

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学无止境

总结整理我们生活中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用途。



生活科普

在制作面食时,碳酸氢钠(小苏打)和碳酸钠(食用碱、苏打)的核心区别在于发酵原理、适用场景和用量,具体差异如下:

1. 核心用途与原理不同

碳酸氢钠(小苏打):主要作为膨松剂,通过自身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食(如饼干、蛋糕、油条)蓬松。无需依赖酸性物质即可反应,也可与酵母配合使用,中和发酵产生的酸。

碳酸钠(食用碱):主要用于中和酸、软化食材,而非直接膨松。常用于发酵时间长、酸味较重的面食(如老面馒头、面条),能去除酸味并让成品更筋道;也可用于泡发干货(如海带、木耳),使其更软嫩。

2. 适用面食场景不同

碳酸氢钠适用场景:

快速制作的无酵母面食(如苏打饼干、快手油条)。

与酵母搭配的发面(如馒头、包子),辅助中和酸味、增强膨松度。

碳酸钠适用场景:

老面发酵的面食(如老面馒头、花卷),中和发酵产生的乳酸、醋酸。

面条、拉面等,增加筋道感和爽滑口感。

传统中式点心(如某些酥皮点心),调节风味和质地。

3. 用法与用量不同

碳酸氢钠:

用量较少,通常为面粉重量的0.5%-1%(过量会导致面食有碱味、发黄)。

-可直接与干粉混合,或溶于少量水后加入面团,需快速制作避免气体提前流失。

碳酸钠:

碱性更强,用量需更精准,通常为面粉重量的0.3%-0.8%(过量会严重影响口感和颜色)。

-多需先溶于水(或温水),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面团,确保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有碱斑。

4. 成品效果不同

碳酸氢钠:成品口感更松软,颜色偏乳白(过量会微黄),无明显碱味。

-碳酸钠:成品口感更筋道、扎实,颜色偏亮白(或微发黄),若用量不当易残留碱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