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个比喻和一个神话,你就掌握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泰然就义时,柏拉图二十九岁。苏格拉底自己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认识都来自柏拉图的对话录。柏拉图的对话录有数十篇,很多已经分不清是他们师生俩谁的想法了,甚至有些可能是伪作,或者是托名之作。

古希腊自然哲学探索宇宙本原,认为存在一种不变的基本物质,并提出了永恒和变化的关系问题。诡辩学派则把注意力转向人与社会,认为人类社会的真理是主观的,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宇宙是不可知的。而苏格拉底则坚决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绝对的真理,奴隶、平民和贵族都天生具备这种智慧,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启发人们发现真理。

物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真理是割裂的吗?真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柏拉图的雄心就是要从哲学的顶层将物质世界和人的世界统一起来,并且认为存在一个统一的永恒的真理。柏拉图哲学思想最核心的就一句话:理念世界是客观永恒的,现实的感官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前半句是对老师苏格拉底思想的发展,后半句是柏拉图的创造。所以教科书上就说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柏拉图指出,感官是人体的一部分,是物质的,感官只能获得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看法”,外在的物质世界是变化的,“看法”也是变化的,变化的“看法”还不是“认识”,“看法”构成人的感官世界,感官世界是不可靠的,不是真理。

在感官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客观永恒的真实存在,它是精神的、抽象的世界,他称这个为理念世界。与物质性的感官不同,人的灵魂是精神的,因此只有灵魂可以认识理念世界。

他用马来解释他的观点。马有四肢健全的,也有瘸腿的、瞎眼的;有高的,也有矮的;有白的,也有棕色的、黑色的等等。不管马的具体形态怎么变化,我们始终会认出它们是马,而不是牛,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已经先天存在着一个“理念马”。而且这个关于马的理念,是固定不变的,人人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的具体的马只是“理念马”的一个影子。所有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都是永恒的理念的影子。

如果用柏拉图的理论来解释,人工智能当然是不可靠的。比如特斯拉的摄像头可以把车辆周围的景象都拍摄下来,但摄像头是物质的,它没有灵魂,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但它得到的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而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进一步用他著名的“洞穴神话”来解释他的影子理论。有一批囚徒被捆绑着关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他们面朝里,前面是一堵墙,在他们的身后也是一堵墙,半高的,上面留有空隙,这堵墙的后面一些人在表演玩偶,火炬的亮光把玩偶的影子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上,囚徒们都认为面前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其中有一个囚徒想知道这些影子是这么来的,于是他奋力挣脱枷锁,转身走过半高墙,发现了真实的玩偶、火炬和更加美好光明的洞外世界和太阳。他回到山洞,告诉他们真相,但那帮囚徒不但不相信他,而且把他杀了。

柏拉图想通过这个神话告诉我们,普通人看到的只是真实的世界的影子,只有哲学家才能发现现象背后的真实世界,即理念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明晰的、光明的,而感官的世界是模糊的、黑暗的。认识不到理念世界的人都是囚徒,那个第一个挣脱了枷锁的囚徒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中国的圣哲老子认为存在一个无形无相的道,它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但真实存在。不过老子的道绝不是理念,老子说道恒无名。名,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已经是后天的东西了,也是不可靠的。显然老子的思想要比柏拉图的深邃得多,也更显得扑朔迷离,所以老子说不可致诘。柏拉图的思想虽然没有那么幽远,却也更能被人们所理解,后继者们可以循着他的脚印不断地深入下去。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